校园心声
曹杨职校: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习经历
——写在参加“上海课改30年语文学科成果展示”活动之后
作者:王秀鹏   2018-12-29   来源: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12月6日下午,作为普陀区高中语文金薇工作室的成员,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举行的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习经历”的上海课改30年语文学科成果展示活动,观摩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阿长与山海经》和《美的历程》三堂公开课。

    虽然三堂课分别是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教学内容深浅度不同,但李碧云、杨蔚昀和郑朝晖老师一样为我们集中呈现了对课程、学科、教学的认识与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么去关注学生的语言素养,怎么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去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怎么去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三堂课都是从语言入手,关注表现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以及这些语言形式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语言的、思维的、审美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体现了上课老师们对语言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聆听完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曹刚老师的《筚路蓝缕,孜孜以求——上海课改30周年语文学科经验总结》的主旨报告后,更明确了上海30年课改从学科视角向课程视角的转变,聚焦在内容、功能和价值三个关键词方面的艰辛探索。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在课堂教学层面强调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思考路径,掌握思考方法。在课程层面要建立起课文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处理好学习一篇文章与学习一类文章的关系。要处理好课内阅读与写作、课外阅读、综合学习的关系。“习”得思考方法,积累经验,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两个层面重视了学习过程,重视了学习方法,以此作为突破点,把知识、能力、思想、文化的训练逐步渗透其间。

    专家步根海老师的点评,让我更清晰地明确了以后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过去过多的关注一篇一篇课文内容本身转化为关注表现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以及这些语言形式背后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母语的语言学习,提升语言知识的能力和语感,从而形成母语的思维。因为语言形式的背后是作者的一种思考,也是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这种思想的背后就是文化的内涵。好的课堂是形象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融合在一起,跟语言的学习放在一起来指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加此次活动,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我来说,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定位是以全面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重点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位是一致的。但职业教育的天职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语文教学还要着眼于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根本属性,关注学生的专业背景,兼顾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有机融入专业元素,适时创设职场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语文学习促进专业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向职场能力迁移。如何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做好普职渗透,有益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这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课程融通要求。

    上海市从2010年开始启动首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我校现设有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中高职贯通专业。中高职贯通是中职和高职两校共同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中高职贯通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而内涵式的衔接体现不够。内涵式的衔接更多的是由课程衔接来体现的,而课程衔接成为中高职有效贯通的关键。我校的中高职贯通班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中职语文教材,而且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也要参加上海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中高职人才,不仅是专业技能型人才,还应当是具有能与时俱进、适切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型能力的应用人才,那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做好普职渗透,有益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这对任教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融通要求。

    参加此次“上海课改30年语文学科成果展示”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与就业教育密切相连的,具有教育和职业的双重属性。作为职教教师不仅要把行业、企业的人才要求,还要把教育教学规律都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有挑战,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今后的我会继续实践和探索,做一名合格的职教语文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