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书汉字之韵,品青春年华

来源:上海食品科技学校 时间:2025-06-04

书法,一直被我视作特长。自幼学习的经历,让我对各类比赛充满信心,总以为凭借积累,能信手拈来一手好字。然而真正投入集训后,我才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作为第二次参与集训的选手,第一次参赛的遗憾仍历历在目。那时,尽管我已训练了一个多月,但因久疏赛场,开场时手不住颤抖;在第三模块自由创作时,更因过度紧张,笔下的字僵硬呆板,还出现了失误,最终只拿到二等奖。所以,当这次再次被老师选中,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一等奖。

起初,看着字帖上灵动优美的字迹,我踌躇满志。可一拿起笔临摹,才惊觉自己的不足。太久没系统练习楷书,这个本就薄弱的环节更显短板;加之平日写作业追求速度,养成了潦草的书写习惯,字形结构也受到影响。一对照字帖,笔下的字与范字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每一次运笔、每一次转折,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和细腻的感悟,我反复练习,却总达不到理想效果,焦虑与挫败感如影随形。

集训期间,我常带着《锦瑟》《黄鹤楼》的字帖,静静地坐在书法教室里。阳光透过积灰的玻璃窗,在空白练字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钢笔悬在“华年”二字上方时,走廊传来其他班级的讲课声,我的眉头却紧锁着,练习过程中,我发觉自己的字体始终透着僵硬,缺少灵动与柔美。我不断向李老师请教,反复钻研字帖,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找准问题,也摸索出改进的方法,紧绷的心情才慢慢舒缓。

比赛前一天,我早早来到书法教室。看着桌上堆积的练习纸,从最初歪扭僵硬的 “晴川历历”,到如今能轻松把握 “白云千载” 的行距,那些早起练习的清晨、午休练字的时光、放学后加练的傍晚,此刻都有了意义。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我不再紧张,心里满是坦然。

比赛当天,五点半起床洗漱,六点坐上前往赛场的车,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树木与房屋,我才真切感受到比赛的临近,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到了现场,我在休息区反复练习,试图缓解紧张的情绪。即便如此,当真正坐在赛场上签署参赛规则时,我仍有些恍惚。可当笔尖触碰到纸张,写下第一个字的瞬间,集训时积攒的肌肉记忆瞬间被唤醒:“黄”字的长横顺着纸纹自然舒展,“鹤”字的“鸟”旁如振翅欲飞,“烟波江上”的“氵”旁间距精准如心跳。写完最后一个字,我抬头看表,发现只剩三分钟,此时赛场里已有四分之三的选手离场。我如释重负地放下笔,揉着酸痛的手腕,上交了答卷。

当“锦瑟无端五十弦”在纸上徐徐展开,那些牺牲的午睡时光、写满草稿纸的“汉阳树”,都化作笔下沉稳的力量。晚风轻拂,字帖的一角微微扬起,纸上的“鹤”字,仿佛真的在夏夜里舒展羽翼。我忽然明白,人生就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重要的从来不是抵达某个预设的终点,而是在与笔墨相伴的时光里,让每个汉字都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力。当最后一滴墨渗入纸纹,我终于懂得:所有的坚持,都是青春岁月里,与自己最真挚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