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AI织星芒 智创筑未来
2025年5月25日,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AIGC数字内容创作与应用”赛项在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顺利举办。作为本届“星光计划”的新增赛项,共吸引了全市31所职业院校的93名精英学子同台竞技。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技能比拼,更是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
竞技现场展风采 学子驰骋AIGC新赛道
上午7时许,晨光微熹,清竹楼前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参赛选手们陆续抵达现场,有序进行抽签检录工作。8时整,清脆的比赛铃声划破晨雾,本次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在上午四个小时的创意马拉松中,选手们需要完成从市场调研、创意构思到AI生成、效果优化的全流程创作。赛场内,键盘敲击声与鼠标点击声交织成紧张的创作乐章。选手们或凝神调整数据参数,或专注操作AIGC图文生成系统,或精心修改打磨产品细节。
下午11点半,赛事进入高潮迭起的成果展示阶段。在8分钟的限时路演中,选手们通过精心准备的PPT,向评委们生动展示其创意成果。“我的创作灵感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一位选手在路演环节自信从容地阐述道,“通过AIGC技术的创新运用,我尝试将传统掐丝珐琅工艺与现代智能穿戴设备完美融合,最终呈现出这款独具东方美学的电子手表作品。”大屏幕上轮番呈现令人惊艳的数字作品:有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国风智能闹钟、有的运用非遗技艺重新演绎,有的突破想象边界……每位选手都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全方位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技术亮点和市场潜力。
赛后采访中,选手们向星光之约记者团真挚分享了参赛感悟。中华职业学校的潘文杰同学难掩激动地表示,他从最初对AI工具的懵懂摸索,到如今能够娴熟运用AIGC技术实现创意落地,这段备赛历程让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逸夫职业学校的杨子叶则讲述了赛场上的惊险一幕:“上午创作关键时刻电脑突然卡顿,当时心跳都漏了半拍。但想到平日的扎实训练和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很快稳住心态,在更换备用设备后顺利完成比赛。”这些生动的参赛故事,正是当代职教学子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写照。
从“AI依赖”到理性运用 指导老师共话备赛历程
本次比赛汇聚了来自宠物养护、动画设计、室内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元专业的参赛选手,生动展现了AIGC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图景。上海科技管理学校领队沈石磊老师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专业背景的选手同台竞技,恰恰彰显了本次赛事的核心价值——AI技术正在打破专业壁垒,创造新的可能性。”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领队阮毅老师进一步指出,本次赛项设计独具匠心,要求学生将AI和营销策划、设计创意有机融合,既考察技术应用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赛过程中,指导老师们观察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AI大模型蓬勃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AI工具,成为各参赛团队在高强度备赛中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
多位指导老师向星光之约记者团提到,在密集的AI训练中,很多选手容易陷入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幻觉”,主要表现为:设计成果偏离预期、陷入"抽卡式生图"的创作困境,以及出现对AI产出的过度依赖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的指导老师白冰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始终将把控创意主线放在首位,指导学生既要充分利用AI工具的技术优势,又要保持独立的艺术判断,在行业标准与AI可实现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白冰老师特别强调,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参赛选手必须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能力。只有真正掌握技术主导权,将AI作为创作辅助工具而非依赖对象,才能建立起健康的技术应用理念。这种科学的AI使用方式,不仅能有效避免因技术输出与预期不符而产生的创作焦虑,更能帮助选手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实现创新突破。
AI赋能文化传承 以赛促学看未来
在比赛间隙,星光之约记者团专访了本届比赛的裁判长杨海澎。作为首届新设赛项,本次比赛创新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评分体系,围绕“创新能力、文化融合、技术应用”三大核心维度展开综合评价。杨裁判长介绍,参赛作品不仅要在AI技术框架下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演绎,还需全面考察选手的审美素养、逻辑表达及实操能力。“我们特别看重作品的文化内涵,”杨裁判长强调,“优秀作品既要技术扎实,更要讲好中国故事。”
在点评参赛作品时,杨裁判长对选手们融合AI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尝试给予高度评价:“很多作品通过AI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化令人欣喜。”同时他也中肯地指出,部分选手在临场应变、语言组织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同学们“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多元化的人际互动来提升综合素质”。杨裁判长总结道,本届大赛通过“竞赛-反馈-提升”的完整链条,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良性机制,对培养适应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赛事承办方,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副校长苏晓锋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揭秘了赛事背后的筹备故事。学校作为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实验校建设单位,为保障赛事质量,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先后召开十余次协调会议,并提前两周开展多轮压力测试,对每个竞赛环节进行全流程推演。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苏校长也向星光之约记者团阐述了举办AIGC赛项的战略意义:其一,通过“赛训结合”提升学生数字化思维能力;其二,依托数字媒体等优势专业构建AI+教育新生态;其三,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才。“这不仅是比赛,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苏校长说。
AI是工具,而人才是灵魂。当赛场上的键盘声渐息,职业教育改革的脚步却愈发铿锵——以赛促教、以技融产、以智育人的理念正悄然重塑职教生态。未来,随着更多“AI+专业”赛道的开拓,职业教育将不仅是技术传承的摇篮,更会成为新质生产力孵化的热土。而那些在赛场上驰骋的少年,终将带着AI赋予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