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以赛促学,以技筑梦

来源:上海市“星光之约”记者团 时间:2025-06-08

在5月30日举行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的赛场上,参赛选手额角渗出细密汗珠。面对任务中Y轴滑板游隙始终无法达标的问题,他反复排查,猛然意识到——原来是螺母间隙处少了一片薄如蝉翼的铜片。当修正后的滑板在导轨上无声顺畅滑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穿透了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疲惫。这不仅是赛题的胜利,更是他职业能力的一次淬炼。

赛场:课堂知识的“高压熔炉”

“比赛内容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但专业化程度和难度显著提升。”上海市医药学校教师孙陈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通用机电项目包含机械拆装、电气控制接线以及PLC触摸屏编程等模块,都是日常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在比赛中,这些内容变得更加专业化、更加贴近实际生产。

大众工业学校吴金鑫同学对此深有体会:“做线是十分细心的活,假如做快了,端子掉了还得重新捡起来。”这种严苛的要求,迫使他将课堂所学的电气控制理论转化为手上精准的肌肉记忆。上海市环境学校的徐庆老师补充道:“通过技能比赛,很多地方都要追求精益求精,把握好细节才能使整个设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大赛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同样显著。徐庆老师观察到,参赛学生返回课堂后,不仅成为技术“小导师”,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能感染周边同学。“他们可以协助老师承担组长工作,带动周围同学共同掌握更贴近企业的技术技能。”

对接产业:一张通向未来的“技术地图”

裁判张海礁揭示了赛题背后的产业逻辑:“我们把行业中的一些标准收集起来,在整个规程设计和题目设计中引入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从伺服控制到工业机器人应用,赛事内容精准映射机电行业智能化转型浪潮。

这种“零距离”培养,让学生对职业前景有了具象认知。来自医药学校的周颂祺同学在高温环境下调试设备后坦言:“工厂里可能没有空调,休息的地方也许就是设备旁的纸板。”这份真实的体悟,远比课本描述更能塑造职业认同。而当他亲手为 380V动力设备接线、调试工业机器人时,未来电气工程师的职业图景已然清晰。

医药学校的孙陈杰老师认为,赛项已经基本涵盖通机电类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PLC以及工业机器人等。“如果平时能把功夫花到位,项目就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反馈。”

筑梦:技能如何成为人生的“通行证”

对赵哲铭而言,大赛的馈赠远超赛场。他凭借参赛奖项获得了大专院校自主招生面试资格,最终锁定机电制造方向的升学路径。“训练虽然艰苦,但越难的事情越有意义。”这段经历赋予他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跃升,更是“遇山开路”的意志力。

上海港湾学校蒋作恒同学也表示:“对以后的就业挺有帮助的,能积累经验。” 徐庆老师指出,有些学生通过技能比赛得奖,可以免得到笔试参加专升本面试等机会。“他们在比赛中锻炼的能力和掌握的技能,到了工作岗位上也能运用。”

大众工业学校张建龙同学虽然今年未能参赛,但实训经历让他收获颇丰:“虽然每天实训到晚上8点、9点,但是能跟他们一起实训,挺快乐的。”这种在艰苦训练中培养的团队精神和坚韧品质,正是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

展望:技能成才的新时代

当上海市医药学校赵哲铭将铜片嵌入滑板间隙的那一刻,他修复的不仅是机械的误差,更是职业教育常被忽视的价值刻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同一个强力磁场,既吸引行业标准汇入教学改革,又推动学生技能向产业前沿跃迁。

孙陈杰老师认为,技能大赛通过“校赛—市赛—全国赛”的梯队化培养模式,让学生明确发展路径。“可以让大家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为职业教育做宣传铺垫,让大家知道职业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崇尚技能的新时代,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无数中职生在汗水与代码中确认:精湛技艺本身就是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当铜片嵌入时代的齿轮,梦想便有了咬合现实的支点。正如徐庆老师所言:“他们还是要戒骄戒躁,能够沉得下心来,毕竟日常训练比较枯燥,如果能沉下心来,日复一日不断钻研、提升自己,最后肯定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