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聚焦星光赛事,师生共探电气技能新境

来源:上海市“星光之约”记者团 时间:2025-06-08

2025年6月2日,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竞赛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成功举行。本次大赛共有7所职业学校的28名选手展开激烈比拼。本次赛项为期一天,采用两人一组的形式,分上午下午两场进行。

分层教学,精准填补能力短板

在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背后,是导师团队精心策划的训练方案。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指导老师闫普虹老师分享了其极具针对性的训练经验。他秉持“差异化培养”与“结构化协作”理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对于理论基础扎实但实操能力欠缺的学生,闫普虹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规范的操作流程演示,将抽象的技术规范转化为易模仿的“肌肉记忆”。例如在讲解线路排布时,以“模拟家庭电路安装”为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示如何优化走线路径,提升安全性与美观度,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则采用“原理讲解+案例分析+模拟编程”的闭环式教学法,系统梳理变频器原理、电动机控制逻辑及PLC编程基础等核心内容,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因基础不牢导致 “操作断层”。

为提高备赛效率,闫普虹老师创新推出“备赛AB组”机制。未入选正赛的备赛选手组成“拆卸小组”,在正选队员完成安装任务后,以“限时挑战”形式进行设备拆解与复原。这一巧妙设计不仅将集训周期缩短30%以上,还为参赛选手留出宝贵时间进行自我总结,加深对比赛项目的理解。两种不同角色的互换,催生了选手们的“逆向思维”——正选队员在观察拆解中反思安装逻辑,替补队员在实操中加深对设备结构的理解。这种“安装与解构的对话”,使团队成员从不同视角理解技术本质,为未来操作筑牢根基,正如闫普虹老师所说。

突破自己,不惧任何困难与问题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智能工程系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参赛选手苏子尧同学分享了他与搭档面临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赛事对选手基本功熟练度要求极高,此次赛项涵盖设备拆装、电路连接、设备排故障等多方面考察,其中PLC编程、传感器联动调试及触摸屏组态设计等核心环节,复杂的程序逻辑与多维度任务要求,对操作精准度和效率提出极高挑战。此次比赛时间相较于往年缩短2个小时,苏子尧同学与搭档在备赛时,常因对PLC编程与传感器联动调试熟练度不够而浪费时间,导致比赛效率降低。面对困境,他们苦练基本功,训练到满头大汗仍不觉累,反而因团队效率提升而感到欣慰。苏子尧同学感悟道:“训练如同盖房子,只有把地基打牢,房子才能稳固。基本功熟练,后续操作才能顺畅。”

另一方面,老旧设备与选手存在“适配困境”。部分参赛设备技术迭代滞后,与前沿智能化操作流程存在衔接壁垒,选手需额外花费精力协调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差异。苏子尧同学介绍,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竞赛设备并非自动化设备,旨在考察选手对电气的理解与操作能力。尽管设备不智能,但这样的比赛环境要求选手刻苦训练,为他们未来职业规划提供扎实基础。

AI赋能,展望电气未来新发展

当谈及 AI 与电气安装维修的融合前景,指导老师与参赛选手展开深入讨论。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指导老师闫普虹老师指出,AI 在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竞赛两个维度重塑未来:

一是实操优化。AI能分析大量操作数据,精准模拟弯管角度、线路切割轨迹等关键参数,生成风险低、效率高的作业方法,提升比赛效率。例如在设备安装时,AI 可提前预警操作隐患并提供动态调整建议,将传统“经验主导”试错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精准模式,降低操作风险,保护参赛选手。

二是编程革新。在PLC编程与触摸屏交互设计赛项中,AI可承担基础代码生成等重复性工作,节省选手时间,提升团队效率50%以上。选手可聚焦逻辑架构设计与功能创新,避免因长时间编程出现疲惫影响后续高级指令代码编写。

参赛选手苏子尧同学表示,AI介入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实操安全性。学习 PLC 编程时,遇不懂指令代码可询问AI助手,获取解决方案与学习资料;实操前,AI提供线上虚拟操作室预习,降低受伤风险。相信AI的介入将为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竞赛未来发展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