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创新促发展,BIM领潮流
当“双碳目标”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标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正成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5月下旬,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赛项在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举行,来自全市中职院校的选手以数字建模为笔,在三维空间中勾勒职业教育服务绿色建筑的创新路径。
三维空间里的“绿色建模”较量
在初夏日光的照耀下,参赛选手们已迅速进入紧张的建模环节。比赛分为两大核心模块:上午3小时的BIM建筑模型设计,要求选手们综合运用建筑构造、材料算量等知识,借助Revit等专业软件,构建出符合国标要求的建筑信息模型;下午2小时的路演环节,则重点考验选手将技术方案转化为可视化表达的能力。某参赛队凭借“光伏屋顶+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模型,通过能耗模拟数据直观展示了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并在8分钟的陈述中精准阐述了BIM技术在碳排放计算中的应用逻辑。
本次赛项裁判长、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万平介绍道:“模型不仅要精准表达建筑构件,更要体现节能降耗的设计内核。”本次比赛特别增设了“绿色建筑指标”,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12个维度,全面考察选手对“双碳”目标的技术转化能力。选手们在建模过程中需同步录入材料碳足迹数据,这种“建模即算碳”的考核模式,将产业前沿需求直接融入竞赛场景。
从图纸到数字孪生的教育跃迁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着二维图纸想象空间构造需要weeks(周),而BIM技术让空间认知在hours(小时)内完成。”上海市民航职院飞机制造与维修学院副院长王诚作为督考,揭示了赛事背后的教育革新逻辑。赛场搭建的“BIM智能实训平台”集成了广联达造价系统、鲁班工场等企业级软件,实现了从图纸到数字孪生的飞跃。选手在算量模块中输入的每一组混凝土强度数据,都会联动生成相应的碳排放清单,这种“技术+环保”的双轨训练,使抽象的碳中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建模流程。
本次赛事特别设置了“校企双评”机制,由上海建工集团的行业专家与院校教师共同组成评审组。企业评委侧重评估模型的施工可行性,院校评委则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王诚提到:“在路演评分中,我们发现选手们对‘运维阶段BIM应用’的理解尤为深入。某团队设计的智慧楼宇管理模型,已能实现设备能耗数据的实时抓取。”这种“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考核方式,正推动中职教育从“技能培训”向“产业解决方案能力培养”的转型升级。
数字建模里的职业坐标定位
“集训时我们曾为一根承重梁的钢筋排布争论3小时,最终通过BIM碰撞检测找到了最优方案。”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选手秦卢臻展示的模型截图中,不同专业管线以彩色编码清晰呈现,这种在传统图纸中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了可视化预施工。同队选手朱玺杰补充道:“赛前三个月的‘白+黑’训练里,我们每天要完成200+构件的参数化建模,但当看到自己的模型能生成准确的碳减排报告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数字工匠’的价值。”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选手姜晨旭则对路演环节感触颇深:“为了在8分钟内讲清‘预制构件模块化设计’,我们反复修改PPT逻辑,从技术参数到经济测算层层递进。”这种“技术+表达”的综合考验,让选手们提前体验了工程师的职业场景——不仅要懂建模,更要会用行业语言与业主、施工方沟通。
解码职业教育的“绿色数字”密码
随着赛事的圆满落幕,选手们提交的BIM模型已超越了竞赛本身。某团队设计的“超低能耗教学楼模型”,其围护结构热阻参数达到了上海市最新节能标准;另一组的“既有建筑改造模型”,则通过BIM算量精准计算出了光伏板铺设的最佳倾角。这些蕴含着青春思考的数字作品,正被转化为院校的实训案例库,部分优秀方案甚至获得了企业的关注,有望参与真实项目的落地实施。
“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职业教育思维方式的革新。”赛事主办方表示,通过将BIM技术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上海正积极探索一条“数字技能+绿色素养”的中职育人新路径。参赛选手们用鼠标勾勒出建筑的数字孪生体,不仅构建了未来城市的物理形态,更搭建了职业教育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人才立交桥。这或许是“星光计划”在技能竞赛之外,为城市发展留下的更深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