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指尖绘星河,协作启新章
晨光微熹,清风送爽。5月24日清晨,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宝山校区)门前,全市19所职业院校的109名设计新锐齐聚一堂。他们紧握的双手、微抿的嘴角,无声诉说着大赛前的紧张与期待。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赛项,就在这交织着青春活力与清凉晨风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新赛制:从“孤勇者”到“同行者”
本届赛事迎来关键变革,首次由个人竞技转向团体协作。37支队伍需在3小时内完成创意作品,随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展台布置与团队答辩准备。“技能竞赛+团队展示讲解”的全新模式,对选手的专业功底与综合素养提出了双重考验。
“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赛后选手们纷纷坦言,“没有喘息时间,既要高效协作完成作品,又要快速调整心态准备演讲。”然而,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余承洋同学却认为,压力终被热爱化解:“兴趣终究大于压力。”这种转变,正是新赛制所期待的蜕变。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参赛队员们也深有体会:“从最初的沉默到默契协作,我们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学会了沟通,完成了许多‘不可能’的任务。”
裁判视角: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响
作为赛事裁判长,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数字学院院长包文君教授“解码”决胜关键:赛事设置的两大竞技模块,构建起立体化的能力考察矩阵——数字设计实战模块,在限时条件下完成主题作品创作,考验参赛者软件操作、色彩构成等数字化设计硬实力;创意展示答辩模块,团队协作完成作品表达,通过最终作品呈现设计思路,以演讲技巧传达创意内核。
面对AI浪潮,赛事也作出前瞻布局,比赛现场禁用AI工具,但备赛阶段鼓励善用技术提升效率。“就像不能用计算器参加数学竞赛,但平时应该善用科技工具。”包教授强调,“在自己的底层思维和逻辑基础上掌握AI、拥抱AI,和它成为好朋友。”
深耕赛事十余年,来自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温励颖老师此次作为裁判,从双城视角点赞上海学子:“创意前沿、思维活跃,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综合素养。”她寄语所有选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这是走向更大舞台的基石。”
承办校:以“积极、严谨、协作”书写办赛新篇章
对于首次承办该项赛事的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郑亮用“积极、严谨、协作”概括办赛精神,成功实现从去年承办选拔赛到今年正式承办大赛的跨越。“学校后续也会将这些赛事经验转化为相关专业教学的资源。”郑校长表示,学校正构建“竞赛-集训-课程”三阶培养体系,让赛事经验惠及全体学生,使技能竞赛成为人才培养的常规引擎。本届“星光计划”赛事中,该校师生热情高涨,参与了创纪录的15个项目,彰显“以赛促教”的蓬勃生机。
比赛现场:从图纸到舞台的华丽绽放
比赛现场即是创意迸发的战场。指尖轻点间,鼠标化作智能画笔,电脑成为数字画板,技术与艺术深度交融。展示答辩环节,选手们通过PPT演示、实物展陈等方式阐释设计理念,身着统一服装的团队更成为赛场亮丽风景线。
“实操+讲解”的赛制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精准对接产教融合需求。从晨光微熹到暮色降至,这场历时近10个小时、汇聚创意、协作与坚持的竞技,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淬炼,更搭建起职教改革与人才成长的星光舞台。
学记感想:
作为学生记者,在本次采访中最触动我们的是两种“力”的交织:选手们指尖操控数字工具的“硬实力”,与团队从陌生到默契的“软实力”。包文君裁判长关于“与AI做朋友”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技术浪潮中,人性的温度与协作的智慧愈发珍贵。郑校长对“积极、严谨、协作”办赛精神的解读,何尝不是送给所有职教学子的成长密码?这场赛事让我看见:当创意被协作点亮,未来便有了“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