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未来数字工匠养成记
绿荫鸣蝉,赛意正燃,2025年5月30日上午7点整,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艺术设计项目开赛在即。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外人头攒动,来自15所职业院校的29支参赛队伍齐聚于此。他们将以代码编织光影,用算法勾勒江南园林的古色古韵。
本次赛题围绕中国传统园林展开,精心设置了三个技能模块:创意绘画旨在以独特视角展现园林之美;三维建模需精确还原园林建筑;交互展示则让人们能沉浸式体验园林魅力。换言之,29支队伍86名选手将利用数字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复活”江南园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数字艺术设计”赛项是首次在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亮相。它脱胎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又继承了国赛的展示模块,这意味着参赛选手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向裁判阐述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路,揭秘作品背后的巧思与深度。
准备中:观察未来数字工匠的热身活动
晨光熹微中,“星小萌”在入口处迎接着各校参赛选手们,他们身着不同样式的队服依次步入签到大厅。选手们或是正抓紧最后的时间,低声与队友交流着比赛要点,或是借喝水的间隙,试图舒缓内心的焦虑。他们的眼神中难掩对于比赛既期待又隐隐不安的复杂情绪,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赛前扑面而来的紧张氛围。
“比赛室内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水、纸巾,你们不用带任何东西进入考场。”一位考务老师穿梭在选手们中间,耐心地叮嘱着比赛的注意事项,语气里满是关切与鼓励,可见承办学校——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仔细与贴心。另一位领队老师则拍着选手的肩膀,给予他们肯定:“别紧张,就把它当作平时的训练,发挥出你们的正常水平就好。”选手们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8点整,选手们在老师的目送下,怀揣着梦想与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陆续进入比赛室。他们将发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秉持着“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信念,勇敢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在这场大赛中展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风采。
加载中:深入未来数字工匠的升级过程
在比赛期间,为不打扰选手们的创作,学记们来到教师休息室与各位领队、指导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所带领的团队的备赛历程。
针对本届赛事增设的现场展示环节,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领队石小恋老师明确指出,“展示环节”对一些不善言辞但有技术的学生来说是“重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她的团队调整了训练方法,核心是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另外,她提到本次赛题的一大特点是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选手需要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还要能结合技术手段深入呈现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她总结:“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比拼,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指导老师张曦告诉学记,本次比赛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了一个现实的工作岗位,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有指导作用,它可以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到专业的团队工作环境。当谈及对于本次赛题的看法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非遗转化型人才指导组专家一员的张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无论物质或非物质,都需要借助视觉语言传播。此次赛题紧扣中国传统园林,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与3D建模等技术需求相结合,恰如一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圆舞曲。而他也亲身实践,早在2019年他就带领学生开展非遗文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转换工作。
“以赛促学”是几位领队老师的共识,根本目的是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他们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积累“硬通货”,并一步步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让同学们对专业“着魔”钻研,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同张曦老师提出的“玩物得志”一词一般,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们都在尽力地将知识技能融入实践,让学习可以像游戏一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一名工匠的成长,除了有引路人的引导和自身努力外,如若有“外挂”支持则会大幅提升升级速度。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媒类专业,是上海市中职校重点扶持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文化传承创新技术人才的使命。作为赛事承办校负责人,学校对外合作处赵慧婷主任向学记们介绍学校为了培养学生,为学生配齐了最佳的软硬件。在赵主任看来,学校很荣幸能够承办本次大赛,因为这是赋能中职学生未来的重要平台。她强调,“学生通过竞赛锤炼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将转化为其升学深造的显著优势。”
可见,每一位老师都对学生们充满信心,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同学们眼中的光,并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为未来的数字工匠。
优化中:期待未来数字工匠的星光之路
在赛场众多团队紧张操作间,来自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的参赛选手蔡雨欣和王开石同学的身影却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本该三人协作的战场,他们却唯有彼此互为支撑。
赛后,据学记们了解到,原建模成员因病缺席的消息在集训两周后才落定,他们未曾犹豫,立刻重整旗鼓,以双人阵型迎接这场高难度的团体赛项。
建模任务的重担骤然压在了王开石肩上,蔡雨欣则需要兼顾绘画、贴图及PPT制作的职责。两人不得不以超常规的节奏推进项目,以“完成基础目标”为唯一方向。在赛前仅剩的两周多时间里,他们自称上演“速度与激情”,王开石坦言“提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核心策略。每一笔线条的勾勒,每一次模型的构建,都是在争分夺秒的滴答声中急速完成的。即便最终作品质量在自我审视中略逊于常规训练水准,这已然是二人全力冲刺下交出的最终答卷。
对于成品的完成度,蔡雨欣平静道出“尽力而为”四字,也坦言时间紧迫无法苛求尽善尽美;王开石则更为直率:心理上不满意,可随即又承认,这已是当下能力与时间双重极限下的必然结果——真正的尽力,从不回避遗憾,却更懂得遗憾的边界与意义。
这场特殊赛程并未消磨他们对数字艺术设计本身的热爱。提及未来继续参赛的可能性,两位年轻人语气坚定:团队将以“下次再战”为号,持续精进能力,等待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有时,灯光未曾抵达的角落,正孕育着更坚毅的星光。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奋力地在画布上涂抹出自己的色彩。这束因意外而聚拢的光,或许亮度未及顶峰,却因那份从未熄灭的斗志而格外纯粹,他们的“速度与激情”,在“星光计划”大赛的逐梦路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也向众人展现了坚韧与热爱的力量。
从赛前的紧张筹备,到赛中的拼搏奋进,再到赛后的深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选手们的心血与汗水,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为学生们点亮了前行的道路。学记从大赛一隅窥见了未来数字工匠的成长之路可谓任重道远,他们左手要有敲代码的硬功夫,右手必备讲故事的软实力,他们正逐步成长为“技术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大赛虽已落幕,但“星光”的光芒仍在闪耀,这场比赛不仅是选手间技能的较量,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舞台。它激励着更多中职学子,以热爱为帆,以坚持为桨,在数字艺术设计的领域中不断探索、深耕。这些经历能帮助学生在未来高职乃至更广阔天地赢得更多机遇,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数字工匠”从这里诞生,用他们的才华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