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从敲代码到做演讲,他们如何重塑职业想象?
2025年6月8日,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大数据集群与运维搭建赛项在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准时开赛。来自16所中职校的96名学生组成32支队伍,直面“4小时技能实操+8分钟团队讲解”的双重挑战。这场赛事首次将技术操作与展示讲解结合,成为检验中职生大数据能力与综合表达的试金石,也让习惯了埋头敲代码的“数据少年”们,不得不突破舒适区,在演讲台上重塑职业想象。
迎接挑战:代码少年要演讲
赛项要求选手完成Hadoop集群搭建、Python数据采集等六大技术模块后,必须用8分钟讲解技术方案,而80%技能实操+20%团队讲解的评分结构,更让技术操作与表达展示成为“不能失衡的天平”。
裁判长何淼(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指出:“企业需要的不是只会敲代码的‘工具人’,而是能把技术方案讲清楚的问题解决者。”这种考核导向,倒逼学生走出舒适区。
“这是我第一次对着7位评委表达讲解,确实非常紧张。”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选手张文君的话,道出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而这份紧张背后,正是职业能力从“单一技术”向“综合素养”升级的必经之路。
破茧有方:细节里的公平密码
清晨7点的赛场,选手从报到区到赛场的路径被严格引导,“不回头、无交叉”的设计,如同为破茧之路铺设了公平的基石。主办方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副校长钱旭华介绍,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每一个细节都在为学生营造“公平、严谨、高效、温情”的竞赛环境。
在展示讲解环节,7位裁判从“逻辑清晰度”“团队默契度”“创意亮点”等维度现场打分,采用“学生不动,裁判动”的方式,确保所有队伍面对同一裁判阵容,最大限度保障评分标准统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赵晓伟巡赛后表示:“关注细节,是为了让每位学生的努力都得到公正的衡量。”这种对公平的极致追求,让赛场成为学生放心蜕变的舞台。
破茧之力:师生共进促成长
破茧的路上,从不缺少托举的力量。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党委书记常峥斌告诉小记者,学校通过更新设备、创设兴趣拓展活动等方式,鼓励师生投身赛事,让技能提升与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这种“以赛促教”的理念,成为学生破茧的重要支撑。
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杜庆老师认为,赛项“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动力,契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发展需求”;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指导邵帆帆老师则表示,训练重点已从“侧重技能”转向“技能与表达并重”;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于洁老师训练学生借助AI工具自主解决问题……
从学校资源支持到教师教学思路转变,再到学生自主探索,多方合力正化作破茧的能量,推动中职生在技术与表达的融合中重塑职业认知。
破茧心声:青春在挑战中闪光
“时间很紧张,午饭时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分工讲解。”张文君的回忆,勾勒出备赛时的焦灼与投入。他和队友克服课程冲突、身体不适等困难,借助社团提前接触大数据平台训练,最终在高压下实现了从“紧张应对”到“从容表达”的蜕变。指导老师张锡华感慨:“从 PPT 制作到临场应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比赛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的两支女生队伍令小记者瞩目。据指导老师闵春江介绍,他们从3月底开启每日模拟训练,凭借数媒专业优势学生们在英语代码阅读、网页制作中表现都较为突出,同时还邀请有双创经验的老师对她们进行讲解环节的辅导。选手简莹莹的宣言“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是道出了该校所有参赛者在挑战中证明自我的决心。
从代码世界到演讲台,从技术执行者到方案讲述者,这场比赛见证了中职生的成长蜕变。当他们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阐述技术方案时,重塑的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对未来的想象 ——原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工匠”,而是兼具硬核技术与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如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他们的职业道路铺就更坚实的基石,让青春在破茧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