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伴我行:我的“星光计划”参赛成长录
启程:向着那束光,勇敢迈出
当我得知上海市第十一届“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艺术设计”项目启动时,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这是一次检验专业能力、与全市顶尖设计学子切磋交流的宝贵机会。尽管知道比赛不仅考验创意,还涉及手上功夫、临场表现以及团队配合,每一项都不容小觑,但我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响:“试试看!不尝试怎知能否成功?”此外,“星光”二字对我而言,有着别样的亲切与激励。作为“星光之约”记者团的一员,看到“星光”,就仿佛看到一束照亮我前行的光。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与陪伴下,我与队友们毅然踏上了“星光计划”的挑战之旅。
行进:汗水的浇灌,努力绽放
备赛的日子,像一块块沉甸甸的磨刀石。我主要负责IP(吉祥物)形象设计,这活儿看着可爱,做起来可真是“磨人”!从最基础的造型到让它“活”起来,每一步都得死磕。
“驯服”轮廓:刚开始,IP的轮廓像个顽皮的小兽,怎么画都觉得别扭。我趴在桌子上,一遍遍在纸上“死磕”它的脑袋与身体的线条,调整那些微妙的弧度,就为了让视觉上看着舒服点。在电脑上用矢量软件练习时,光是让它“稳稳站住”的腿,就调了不下几十遍,鼠标都快磨平了,只为那一点流畅自然的感觉。
“较真”细节:衣服的褶皱……可不能瞎画!我仔细观察自己的衣服,对着灯光拍照片,研究肩线怎么弯,口袋怎么鼓起来,一笔一笔地描摹,就想让它看起来像真的穿在身上。还有毛发,画得像块硬板子可不行!我用鼠标一点点调试发丝的走向和疏密,让它们蓬松、有层次,仿佛能随风飘动。
“注入”灵魂:想让我们的IP不只是个模型,得让它有表情、有动作!一个简单的“微笑”,我反复练习嘴角的弧度和眼角的弯度,差一点都不够传神。设计“挥手”“奔跑”这些动作时,对着镜子比划,在电脑前一遍遍微调关节角度,就为了让动态流畅不生硬。
作为组长,我在备赛中真切体会到了“双重身份”的担当与挑战。既要做好自己手上的活儿,也得关心队友们的进度和状态。有时看到他们卡壳了,我也会着急,更多时候是与队友一起琢磨、互相打气。组长的意义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耀眼,而是能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光。这份责任背后的成长,比任何奖牌都更值得珍藏。
上阵:赛场的历练,稳住心态
比赛那天,空气像绷紧了的弦。项目决赛正好在我们学校举行,占据“主场”优势。想起指导老师那句“以不变应万变”的叮嘱,我们迅速调整。上午进行的第一模块3个小时里,我们争分夺秒!分工明确,在规定时间内把项目完成了。下午,轮到我们进行第二模块展示讲解设计思路时,看着台下评委老师的眼睛,我反而平静下来,把几个月来我们怎么想、怎么做的,一股脑儿清晰、流畅地说了出来。走出赛场的那一刻,积攒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涌上来的是满满的、沉甸甸的成就感——我们做到了!
拾光:星光的感动,照亮前路
比赛结束,那些为了一根线条、一个褶皱反复练习到深夜的日子依然难忘,它们教会了我什么叫“死磕”的匠人精神;和队友们一起啃面包、改方案、互相加油鼓劲的瞬间,让我尝到了并肩作战的甜蜜;站在台上那一刻的紧张与突破,更让我看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这束“星光”,不仅照亮了我对设计的热爱,更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闪耀,而是在每一天的平凡打磨里,在每一次的咬牙坚持中,悄悄积蓄的力量;比赛那天的赛场之外,还有“星光之约”的学记和指导老师在等我,这束“星光”,也同样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梦想成真”的可能。未来的“星光”之路还很长,我会把我的经历、我们的收获,都装进行囊,即使前路有风雨,我也想通过我的设计和采访经历让更多的伙伴们知道,只要心里有光,手里有活,脚下有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一步一个脚印,追寻属于自己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