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精益求精铸匠心 以赛促学强技能
以实战为导向:赛项设计锚定行业需求
在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微生物检验实训平台内,紫外分光光度计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参赛选手王俊杰正全神贯注地校准。这是2025年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食品药品检验赛项的现场,来自全市8所职业院校的选手们正在完成滴定分析、紫外测定等实训任务。
裁判长李博介绍,本次赛项设计高度贴合行业实际:“虽然操作程序不复杂,但对基本技能要求极高。比如滴定操作的精确度、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规范,都是食品药品检验岗位的日常必备技能。”赛项还可能遇到突发状况,如仪器故障处理、数据异常分析等,以此考察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正是行业工作的真实写照——70%时间都在处理突发问题。”李博强调。
从新手到能手:技能淬炼中的成长蜕变
“一年前我还是连天平都不会校准的‘小白’。”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孙宇轩在赛后分享时感慨。他与同班同学王俊杰被老师们称作“逆袭双子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平平,却因突出的动手能力被选入实训队。通过每日课后数小时的强化训练,如今已成为团队核心。
备赛过程中,“细节控”是选手们的共同标签。孙宇轩演示称量操作时,会反复校正天平、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王俊杰在紫外实验中因拿错样品导致数据异常,他冷静复盘后重新操作,最终获得理想曲线。“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检验工作0.1%的误差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王俊杰说。
指导老师林楠见证了学生的蜕变:“他们眼神里的光越来越亮,以前做事‘差不多就行’,现在会为0.01mL的滴定误差反复练习20次。”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通过赛事深深植入学生职业素养中。
多维赋能:赛事背后的育人逻辑
“比赛不是终点,而是职业成长的起点。”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张慧颖老师指出,赛事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将企业真实任务转化为实训内容。学生需要完成规定的项目,企业专家还会定期现场指导。
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上海食品科技学校的袁雨婷同学原本对食品药品检验毫无概念,通过测定食醋总酸度、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等实验,她意识到“检测数据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安全”。上海环境学校李泽宸同学则从药品成分分析中建立起职业敬畏感:“原来感冒药过量服用会引发肝衰竭,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守护生命红线。”
星光璀璨:技能成才的广阔舞台
赛事对学生发展的助推作用远超预期。据林楠老师介绍,往届获奖选手可通过“免试通道”升入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已实现“中专-大专-本科”的跨越式发展。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团队协作中重塑了职业认知——上海环境学校的王逸乐同学回忆备赛时,团队成员曾因操作分歧争执,但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现在我们会主动补位,就像企业里的质量检测小组”。
赛后,裁判长李博总结:“这场比赛检验的不仅是技能,更是职业信念。当选手们追求零误差时,他们也在定义未来行业的标准。”正如李老师所言,那些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清晨与深夜,那些与仪器、试剂相伴的时光,终将化作照亮职业生涯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