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工业:星光淬火:带赛之路上的破茧与共生
作为上海市“星光计划”汉语应用能力项目的带赛教师,我始终记得初见竞赛方案时的忐忑与期待。听说模块的“复述录音”、读写模块的“应用文写作”、综合模块的“即席发言”,各模块的难度都很大,如三座险峰横亘眼前,而我的使命,是带领学生用语言之刃劈开荆棘,在赛场上绽放光芒。
听说模块:在新闻的浪潮中锤炼速记之剑
初见听说模块真题时,一段关于“文创雪糕”的新闻播报录音让我心头一紧——语速快、专业术语多,学生需在听后复述核心观点并回答主观创新题。我们立即启动“魔鬼训练”:每天早晨,教室回荡着新闻联播、纪录片的录音,学生手持速记本,用符号、缩写捕捉关键词。我要求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更要求“像雕琢艺术品般输出语言”。
模拟训练中,一位学生在复述“元宇宙社交风险”时,将“虚拟身份滥用”误记为“虚拟身份共享”。我当即暂停训练,播放原录音三遍,要求他逐句对比转写文本与原音频的语调、重音差异,并引导他总结新闻播报中“重音即重点”的规律。此后,我们增设“新闻评论精读”环节,让学生边听边标注重音、停顿,甚至模仿播音员的语气复述。渐渐地,学生们的速记本上不再只有零散词汇,而是出现了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
读写模块:在模板与创作间寻找平衡
读写模块的十余种应用文曾让学生望而生畏。初期训练时,学生机械套用模板,导致内容空洞、语言生硬。一位学生在撰写《校园垃圾分类倡议书》时,罗列条款如流水账,我引导她结合学校食堂日均产生厨余垃圾的数据、宿舍区垃圾桶溢出的照片,将倡议转化为“让垃圾分类成为青春的勋章”的情感呼吁。当她的作品从“冷冰冰的公文”蜕变为“有温度的倡议”时,我忽然明白:应用文写作的本质,是让语言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束缚思维的枷锁。随后我尝试将“背模板”与“练思维”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好模板的基础上写出更有深度的应用文。
综合模块:在即席发言中淬炼思维之火
综合模块的“即席发言”堪称赛场上的“无准备之战”。当视频播放结束,选手不仅要在2分钟内回答相关题目,还需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回应评委的追问。第一次模拟训练时,学生们面对“如何看待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提问,紧张得语无伦次。我意识到,突破点不仅在于语言训练,更在于思维训练。
于是,我们开始了“思维闪电战”。在分析“00后整顿职场”现象时,学生提出“代际价值观差异需双向理解”的论点,我引导她补充“企业需优化沟通机制”的解决方案,并模拟评委追问:“若你是管理者,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们逐渐学会在高压下保持思维清晰,甚至能引用《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进行升华。
综合模块的双人协作形式,让赛场成为默契的试金石。两位选手需在观看若干段新闻视频后,分工完成内容概括、观点陈述、即席回答等任务。我意识到,协作不仅是语言配合,更是思维共振。在一次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模拟赛中,一位学生因紧张抢话,此时搭档迅速用眼神示意,以“我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想补充……”的句式接续,成功化解危机。这种“互补式协作”训练,让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和协作能力提高很多。
破茧时刻:赛场上的从容与成长
决赛的战鼓擂响,赛场内弥漫着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息。学生们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赛场,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与刚接触比赛时的忐忑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倍感欣慰,这也充分展现了这份时间训练对他们的影响。赛前,他们都很紧张,但真正投入比赛后,也能迅速调整状态。读写与听说模块中,学生说无论是倡议书写作、问卷设计,还是听力应对、口语表达,都发挥稳定。到了综合模块,虽然也有意外变数,但他们没有慌张,而是迅速冷静,凭借知识储备与默契配合调整策略。最终,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学生们带着从容的微笑走出赛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经过这段时间的艰苦训练,他们不仅在语言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不再是那个面对难题会慌乱无措的孩子,而是成长为了能够在赛场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强者。
带赛的70多个日夜,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无数个晨读和深夜的复盘。记得一次模拟赛后,一位学生因失误红了眼眶,我陪她在操场走了三圈,告诉她:“错误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星光计划的意义,是让我们在攀登中看见自己的极限。”如今,学生们将带着这份经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我深知,这场语言与思维的远征,永远没有终点。正如甘小的老师在指导时所言:“竞赛是教学的镜像,它照见的不仅是学生的能力,更是教育的初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星光为引,让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