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工业:星光闪耀点燃技能梦想,匠心筑梦磨砺青春锋芒
当看到学生们在上海市第十一届“星光计划”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项目决赛现场沉着应对、流畅操作时,她的眼眶不禁湿润。这场历时数月的备赛之旅,如同一条布满荆棘却又闪耀着星光的道路,见证了孩子们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星夜启程:在数字世界播撒梦想种子
还记得去年深秋,当她第一次向学生们介绍“星光计划”赛事时,教室里的目光满是好奇与忐忑。“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这个听起来高端又复杂的领域,对中职学生来说既遥远又充满挑战。报名的那天,周同学摸着鼻尖说:“老师,我连3D建模软件的界面都没看懂过……”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微光,让她坚信这群孩子有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训练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每天下午四点零五分,实训室的灯光准时亮起,两台计算机前,学生们开始了长达五小时的“数字攻坚战”。第一个月,他们卡在了模块A的零件建模环节。徐同学对着Inventor软件中扭曲的模型急得直揉眼睛,“为什么我画的齿轮总是少一个齿?”类似的问题每天都在重复。为了让他们掌握“自上而下设计思想”,她带着他们从最基础的草图绘制开始,用铅笔在纸上勾勒零件结构,再一点点转化为数字模型。某个晚上,当徐同学终于成功生成第一个符合标准的工程图时,窗外的月亮已经爬上了教学楼顶,他转头冲她笑,脸上还沾着铅笔灰:“老师,你看,这个剖视图的线条像不像夜空中的星光?”
荆棘之路:在代码与模型间淬炼匠心
随着备赛深入,她们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模块B的增材制造环节需要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零件,这不仅考验设计精度,更要求学生掌握3D打印机的材料特性与参数设置。有一次,学生们耗时两周设计的机械臂模型在打印时突然分层断裂,看着成型台上支离破碎的零件,赵同学眼眶通红:“我们是不是根本做不到?”
那个周末,她带着他们重新分析问题。从切片软件的支撑结构设置,到光敏树脂的固化时间调整,她们在实训室里度过了72小时连轴转的“攻坚战”。当优化后的模型终于完整成型,晨光透过实训室的窗户洒在泛着树脂光泽的机械臂上,胡同学突然指着打印机说:“老师,你看,第一层打印线就像我们第一次画的草图,歪歪扭扭却特别扎实。”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所谓匠心,正是在无数次失败中依然坚持校准坐标的执着。
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为了让工具摆放符合“6S”标准,学生们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花半小时整理工位,小到一支铅笔的朝向,大到3D打印机的电源线收纳,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有次模拟赛中,周同学在操作时不小心碰掉了一盒螺丝,他立刻蹲在地上一颗颗捡拾归类,“老师说过,细节里藏着职业人的尊严。”这句话,成了她们团队的座右铭。
星光闪耀:在赛场见证破茧成蝶
决赛当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参赛队穿着统一的深色工装步入赛场,胡同学悄悄把胸口的校徽贴纸撕了下来——那是她们赛前特别强调的“去个性化”要求。检录时,徐同学的学生证突然找不到了,汗珠顺着他的下巴直往下掉,却依然保持着礼貌:“老师,我记得放在工具箱第二层了,麻烦您稍等。”这份临危不乱的镇定,让她看到了数月训练结出的果实。
模块A的设计环节,学生们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消费产品的数字化建模与渲染。她在观摩区看着监控屏幕,只见赵同学的鼠标在Inventor界面上快速移动,从拉伸凸台到阵列特征,每一步都精准流畅。当他为模型赋予木纹材质时,阳光正好照在他专注的侧脸上,那神情像极了实训室里无数个推敲材质参数的夜晚。
展示讲解环节是最让人紧张的时刻。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要围绕主题,结合PPT和实体模型阐述设计思路。赵同学作为主讲人,开场时声音微微发颤,但讲到“通过结构优化实现30%材料节省”时,他的眼神突然坚定起来,手指在翻页笔上轻点,屏幕上的装拆动画流畅展开。台下的裁判们频频点头,她知道,这个曾经在课堂上发言都会脸红的孩子,已经真正站在了属于他的舞台上。
守望星河:在传承中点亮未来之路
回顾这段带赛经历,她收获的远比想象中更多。当她看到学生们为了一个装配约束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在解决问题后互相击掌;当她发现他们自发制作《建模快捷键手卡》分享给低年级同学;当她听到他们在赛后主动申请成为实训室“小导师”……这些瞬间让她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点燃火种、传递星光的过程。
如今,实训室的灯光依然在每晚准点亮起,新一批备赛的学生们正沿着学长学姐的足迹前行。她时常想起备赛的有一天晚上,学生们站在实训室外仰望天空,胡同学指着渐亮的星子说:“老师,你看,那颗最亮的星星旁边,好像有一群小星星在跟着它走。”是啊,星光从来不是孤星闪耀,而是无数微光汇聚成的银河。作为职业教育的守望者,她们有幸成为点亮微光的人,更有幸见证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星空中闪耀光芒。
未来,愿她的学生都能带着这份“星光”般的信念,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用匠心筑就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而她,也将继续守在这方实训室里,静待下一颗星星的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