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职院:“汉语应用既要精准,又要让人看得进去!”

来源: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25-06-26

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汉语应用能力赛项选手、上海建管职院24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关路顺。在“星光计划”赛事集训的日夜里,让双手既紧握工具,又执笔生花,在技能与文化之间,找寻汉语应用的无限可能,为个人的技能提升和成长蜕变铺设“技能筑梦,成就未来”的星光之路。

我的星光之路

指导教师将汉语应用课堂化作文学养料

实训期间,每个黄昏都闪耀着思维火花

赛事的规则不再是牢笼

而是助刺破混沌的矛尖

现在的我面对任何文体

都像握住了解剖刀

能精准剖开皮囊

直取意义的内核

倒影里的星光 

十二月的风刺骨透凉,我攥着一堆工具从实训室里匆匆跑过公告栏,一抹鎏金突然闯入眼帘。那张微微卷边的“星光大赛”海报上,“汉语应用能力”这几个字在寒冬耀空中的阳光下泛着暖光。作为装配专业的学生,我的掌纹早已烙上被鼠标键盘强烈按压的印痕,却在完成每门功课的作业时发现,自己总忍不住给这些作业和任务旁边添几句打油诗。

经过学校初赛和复赛的层层筛选,我竟然被选为种子选手,欣喜之余,我也因身上背负的期待,感到一丝紧张和忐忑。指导老师罗老师告诉我以后的集训地点就在412教室,于是周五放学之后我特意找到四楼楼梯口右转的412教室。空荡荡的教室里斜插着几缕阳光,黑板上留着未擦净的零件参数公式,窗台上躺着一本翻卷了边的《应用文范例选编》。

集训的第一天,我和搭档韩嘉妮便早早地来到了这间教室,阳光是那么柔和,空气是那么放松,我缓缓走到窗前,指尖抚过落灰的窗棂,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带笑的声音:“小关,以后我们就在这里集训。”从那天起,我的星光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集训室的墨香与油污 

 三月的雨滴敲打着生锈的窗框,我盯着作业本上第三遍重写的《招聘启事》,“启事”二字又被我写成了“启示”。罗老师拿下早已沾满粉笔灰的手机,我抬头一看,发现她全身上下没有很多美丽的装饰,更多的是粉笔灰尘,脸上也有。她走下讲台在桌上重重一敲:“小关你看,写应用文就和你画CAD一样,线差一厘米都是不合格的。”她掏出手机,翻出车间里“禁止烟火”的警示牌照片:“这些标牌本质上都是应用文,既要精准又要让人看得进去。”

最难忘的还是那个炎炎烈日的下午。蝉鸣初起的午后,教室里浮动着演草纸油墨的潮气。这次听说模块的题目是关于袁隆平团队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的困境:“当地农户质疑旱季播种的可行性,袁隆平团队是如何让当地居民信服的?”投影屏上的字幕在阳光里发白,吊扇搅动沉默。我的同桌把铅笔转得沙沙响。罗老师抱着教案斜倚讲台,忽然用板擦敲了敲铁质讲桌——金属震颤声惊起窗外的鸟儿,也撞碎了凝固的空气。 

有个同学犹犹豫豫举起手,说应该对比降水含量与水稻根系耐旱性质进行回答。罗老师却缓缓走下讲台,说道:“核心是生存保障,外延才是技术参数——就像我们总结亩产数量不能只盯麦子收成数,而是要算整片田的生态链,以及居民对杂交水稻的想法和认知。”

金属椅腿拖过地面的刺响中,其余三人也纷纷站起来补充:雨季蓄水方案、本地作物改良图谱、援引马达加斯加的成功案例。每说完一段,罗老师就用红笔在她的记录本上标记我们的逻辑断点。

当阳光斜射到第三扇窗时,我低头看了看时间,惊讶地发现这道题我们已经讲解了半个小时,不禁感叹罗老师的才华。粉笔灰簌簌落在罗老师裙子上,恍若袁隆平院士撒在热带土地间的第一把稻种。    

春深夏浅淬锋芒  

第三次训练,我和韩嘉妮的关系仍趴着两道矛盾的箭头。倒计时最后一分钟,我颤抖着给她发微信,她发了一个粉色兔子表情包撞碎了坚冰。深夜语音里,她的理论拆解与我的案例编织渐渐咬合成齿轮,隔着屏幕竟能听见思维共振的轻响。 

那日她忽然将记满笔记的便签拍在桌上:“该你质疑了!”我指出漏洞时,她眼里的狡黠比窗外的玉兰花更亮。后来,每当我们汇报答案时总能侃侃而谈,她舞动的黑色水笔与我的案例标注在纸上开出蜿蜒的并蒂花。 

终于熬到了比赛前夜,但我在家迟迟不肯睡觉,加练到月挂中天。突然发现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摞高的纸张和书本,这些都是我在集训的这段时间所积累的“战利品”,我拿起一张纸,对着它发呆,那种感觉很安静,纸张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越发迷得无法自拔。突然,妈妈端着茶杯推门进来,杯里飘出熟悉的大麦茶香,“古人说读书须尽苦功夫,我看你这是‘练笔直到螺丝锈’啊。”我对着月光校改了最后一份《校园风光导介词》,窗外的白玉兰在夜风里沙沙作响。

初踏赛场放星光 

五月十八日清晨,杨浦现代职业学校校内两侧栽种的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碧绿的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当我进入考场签字区时,工作人员在我的左臂上贴上“020106”的考号贴纸,塑料贴纸的凉意让人想起那些在412集训的点点滴滴。八点整的晨光穿透赛场玻璃穹顶,在贴纸上折射出细碎的金斑。

笔试环节的《劳动调查问卷》让我眼前一亮。想起星期四罗老师特意嘱咐我们回家多看看调查问卷,去比赛的路上也没忘再去看看。当我拿到卷子看见这道题,心里止不住地开心,于是乎,笔尖就自然流淌出“一勤天下无难事”这句话。在下午的综合模块环节,当考官问及“人形机器人结束了马拉松比赛,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你们怎么理解”时,我从国家命运到时代梦想,从人民到全球社会大团结,和搭档无一不畅谈。最后一题我回答完毕,当我侧过头来看我的搭档默契地补充善后措施时,我瞥见考官桌子上放着一沓上午的圆形考号贴纸,那些贴纸微微卷边,像极了我们反复修改的练习稿。

梧桐深处薪火传 

暮春的夕阳将楼上的412教室染成琥珀色。虽然最终成绩要等到九月,但当我看见课桌上新出现的墨迹——某位学弟在《应用文范例选编》里把笔记做得琳琅满目时,草稿纸在桌子上堆放着,突然明白这段旅程的真正意义。

回想那段热血拼搏的日子,我发现我在字句的冻土里掘出了春天,当我把请假条写成透明的琥珀,让启事化作叼着笺的白鸽,报告竟在数字的河床里析出了星辰。那些曾被视作枷锁的规则,原是古老的星图,教我在语言的暗海上借北斗舀取月光。如今,我的钢笔已长出年轮,每圈纹路里都封印着某个文体蜕皮时的脆响。规则不是牢笼,而是助你刺破混沌的矛尖。现在,我面对任何文体都像握住了解剖刀,能精准剖开皮囊,直取意义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