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星”手展艺烹四季 “食”代答卷蕴匠魂

来源:上海市“星光之约”记者团 时间:2025-06-26

胡萝卜、青萝卜、白萝卜、南瓜、黄瓜……倘若用它们做菜,你能烹出怎样的佳肴呢?“萝卜开会、凉拌黄瓜、水蒸南瓜”,别再绞尽脑汁地掰着手指头思索啦。请随我们一同走进第11届“星光计划”中式烹饪的赛场,瞧瞧日常“平平无奇”的食材们是如何在选手们切、炒、蒸、煮等手法中被赋予新生命、演绎出新故事的。

“星”手云集   食技争锋

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等十二所学校的96名学生积极参与。赛项规定,各校需选取“四季”中的任一季节作为主题,在175分钟内围绕该季节完成热菜、冷拼、雕刻、中式面点四大模块的系列作品展示。随后,各参赛队伍需用20分钟对作品创意进行讲解,并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这深入考察了学生对菜品文化内涵与创意亮点的表达能力,充分彰显了“技艺与人文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鉴于赛程耗时较长,比赛分为5月29日、30日两天进行,共四组(三校一组)。

完成抽取比赛工位号、抽签检录等工作后,各校的四位选手携带自备的食材以及锅碗瓢盆,进入1号楼的烹饪综合实训室。正式开赛前,他们按照日常分工,各司其职,做好食材分类、清洗以及刀具砧板清洁等各项准备工作。

9点整,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选手们手脚麻利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削皮刀秒脱南瓜皮,再将其一剖为四,掏净瓜子,随后放入蒸锅煮至软烂;有的一手拿青萝卜,一手拿雕刻刀,精细描摹起凤凰的造型;有的用混合式刀工把胡萝卜凹出了宝塔造型……     

这边萝卜“变身”静悄悄,那边面点成型“乓乓响”———取出适量面粉,加入水后缓慢搅拌,接着借助工具持续揉搓,让面粉与水充分黏合,随后再反复搓揉。为了让面团变得光滑且充满弹性,选手们还要不断地把面团挥起,拍向操作台……“啪啪啪”的声音回响在赛场,它既是选手们专注与努力的见证,也是向他们向好成绩冲刺的小号角。 

而煤气灶上油锅里的热气和蒸笼裹挟着香气升腾而起,豆腐、鱼片、干丝.......已在选手们的手下逐渐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每校的工位上,四位选手各展所长,又默契配合。裁判们穿梭其间,细致观察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与成品效果,力求公正评判每一位选手的表现。这场“星”手云集的食技争锋,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年轻一代的匠心故事。   

文化立根   食语传情

为了更出色地展现四季主题,各学校各显神通、创意十足。

临港科技学校的张思淇同学运用拼雕技法创作了“红荷白鹤碧连天”,用红心萝卜雕刻成荷花,以青萝卜刻出仙鹤,底座由南瓜和多色萝卜叠加而成,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整雕。王明正同学改良了传统雪绒豆腐的做法,选用绢豆腐并辅以高汤提鲜,将豆腐切成400余刀,使其细如发丝。另外两位伙伴中,一位通过反复调整墨鱼与青鱼的比例,成功攻克了易碎的难题,制作出牡丹鱼蓉;另一位则用冬瓜酿虾和百日草进行冷拼,生动呈现出夏季“荷塘月色”的雅致之美。

同样选择了“荷塘月色”主题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以老母鸡、澳洲和牛等当季食材为原料,展现出夏日的清新之感。

有的学校以“春天”主题作品用嫩绿蔬菜与花卉雕刻营造盎然春意;有的以“秋日”为主题的用菊花造型的面点呈现秋日的浓烈。

站在色香味俱全的展台前,享受的不仅有美食,还有每道菜名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这道是“春绿玫瑰羹”,那道是“翡翠鸳鸯鸡粥”;这个冷拼是“江南雅筑”,那个油炸面点是“翠盏赤酥”……每个展台主题的解读更是充满东方美学的妙语:“春日食艺 花馔雅宴”以春为主题,用“春韵”“春日绶带图”“春韵花影”串起菜品。整席宴饮以刀工为笔、食材为题墨,在舌尖绘就一场春日交响,既承袭了国宴美学的精粹,又融入了时今风物的鲜活,让传统食韵与当代创意在盘盏间交相辉映,成就一席味觉与文化的双重雅集;“春华食语 花雕盘宴”以四重乐章奏响舌尖上的春日交响,用“春之赞”呈现“春风过岭”的动态诗意,用“鸟恋花”谱就一曲中华文化的春之赞歌,用“春日花绽”为这场色香味形的春日盛宴落下完美休止符……

在以双手精心烹制出一场场美食盛宴的基础上,各校还为菜品讲解做了充分准备。聆听一个又一个中式餐饮的故事,不禁让人感慨,中餐的生命力在此愈发鲜活、愈发美妙,也更具中国韵味了。

守正创新   与“食”俱进

一场比赛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师生的齐心协力、守正创新——

训练期间,上海电机学院附属科技学校西餐转中餐的选手赵依妮为迅速解决“西餐刀轻、中餐刀重,握法和发力点完全不同,而切蝴蝶片必有薄厚均匀”的问题,通过每日4小时胡萝卜雕花专项训练成功突破瓶颈。大众工业学校的冷拼选手徐雅婷曾因雕刻花瓣屡次失败想要放弃,最终在老师鼓励下完成了作品。她摸着手上伤痕坦言“这些伤痕是我的勋章”。

面对高成本食材的挑战,各校创新采用“替代品训练与真实食材冲刺”两个阶段模式。振华外经职校初期用普通食材打磨流程,后期才启用澳洲和牛等比赛指定材料。科技学校的张思淇同学更将“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把雕刻剩余的萝卜、南瓜制成辅料,巧妙融入其他训练环节。

为了将4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戴一老师采用“技能互补”原则,将刀工、雕刻、热菜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合成队;上海电机学院附属科技学校储雷平老师综合专业课成绩与比赛经验选拔选手,通过“流水线式”模拟训练解决跨年级组队带来的默契问题,严格计时、分工轮岗等创新方法显著提升了团队效率;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沈淳老师关注行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加入讲解和表达的训练要求;上海市信息管理学院任宗蓓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美学创意,做到健康营养与美味并存的知识传授。

一场精彩的比赛更离不开行业的引领——裁判长、上海市餐饮烹饪协会彭军老师指出,学生们的整体表现充分展现了日常教学的成果。他强调团队协作十分重要,“四人团队需要完成不同模块的任务,从食材处理到成品呈现,时间衔接与补位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讲环节的协作还要加强,因为演讲评分不仅要求普通话表达流畅、内容连贯,更看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即时补台能力。冷场直接影响评分。”

他透露,本次命题范围较为宽泛,热菜涵盖水产、家禽家畜、豆制品、菌菇素菜四大类别,点心则要求完成油酥和发面两种面团的制作,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食材特性的掌握以及创新组合的能力。当然数据是评分的硬标准,“如包子重量需控制在60克±3 克,褶皱不少于25个;冷盘雕刻需包含至少1个动物、2个植物装饰,高度不低于40 公分;作业书需提交5份,少一本就会扣分等”。

在被问及人工智能对餐饮行业的冲击时,彭老师强调职业教育要“狠抓基本功”,“AI 可能会替代部分标准化流程,但刀工的细腻程度、调味的层次感、创意的独特性,仍然是厨师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学校教学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的经典菜式,也要引导他们关注健康饮食、食材搭配等行业新趋势。”

最后他寄语参赛学生,“扎实的刀工、稳定的出品是立足行业的根本,而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加速器。”

两天的比拼落幕,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与“食”俱进的实践成果,希望师生们再接再厉,为烹出新“食”代新答卷,展现“星食代”的匠艺匠心匠魂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