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新星淬技护幼芽 青春砺行铸匠心

来源:上海市“星光之约”记者团 时间:2025-06-26

2025522日,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保育比赛在中华职业学校拉开大幕。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中华职业学校等7所学校的四十二名选手在此展开激烈角逐。

赛场直击:在细节中雕琢专业真功夫

本次比赛创新性地采用了“3+1”赛制结构,其中前三模块——生活照护(A)、安全照护(B)、婴幼儿早期学习支持(C)——为个人单项赛,第四模块团队协作展示赛(D)。四大模块全面覆盖了从基础护理到应急处理的18项核心技能。具体而言,A赛项生活照护要求选手在1分钟内完成桌椅摆放、模具整理、消毒液配制、桌面消毒和幼儿头发梳理等工作;B赛项安全照护包括外伤处理、气道异物阻塞的应急处置和高热惊厥等急救场景;C赛项早期学习支持则考验故事讲述与韵律活动设计能力;D赛项是团队配合完成,每个学校都有独创的主题。比赛分为上午场(ABC模块)和下午场(D模块)。

为确保比赛的有序和公平,赛程安排了三轮抽签:首轮决定 ABC模块参赛选手;第二轮由选手抽取比赛顺序;第三轮由赛项执委会抽取 ABC模块考题,同时选手进入相应的备赛室候赛。比赛于上午9点正式开始,ABC三个模块同时进行——

A组比赛室里,两张桌子和四把椅子随意摆放在不同的地方。选手入内后,立马忙活起来。先将椅子移开,然后搬运三桶五升的水放置手边,配比消毒液……这些擦桌子前的流程须在1分钟内完成。学生志愿者宣布准备时间结束后,选手们便立即上台向评委老师问好,随后在倒计时提示中开始桌面消毒展示。

这边选手们在紧张的体力劳动,那边B组的选手则展示着手脑协调应变的能力。

来自振华职校的吴艳雯在抽取到外伤处理试题后,正准备依照常规训练开始操作时,却意外遭遇了“道具失灵”——碘伏瓶口的密封膜无论如何都无法揭开。尝试两次未果后,她迅速用剪刀剪开瓶膜,成功取出药品。紧接着,她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模拟娃娃是处于躺卧的状态,尽管处理“躺姿”伤口的手法与日常训练有所不同,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她依旧顺利完成了任务。

AB模块的“有物料”展示相比,C组的无实物无真人对象表演无疑更具挑战性。西南工程学校新疆班的穆斯丽麦·热依木江依要求坐在小板凳上为“小朋友”讲故事。尽管起初她略显紧张,但她很快调整状态,以充满感情的语调和生动的表演完成了规定动作。

随着个人赛结束,各校稍作休整后便迅速投入团队赛——在8分钟内完成保育问题解决方案的陈述与演示。这不仅考验选手的专业技能,还对他们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以及临场应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一个人战斗到三人同心夺金,各团队选手们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的通过巧妙的情景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有的以新颖的创意和流畅的表达赢得了评委的青睐;有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结合数据分析和案例分享,使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他们所带来的或聚焦于“乡村振兴与幼儿教育创新实践”的时代议题,或关注“保育师巧妙运用游戏化方法,助力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的实际问题,或通过角色扮演来探讨“母亲角色对孩子教育的深远影响”的讲述,更是让评委们看到了新时代幼保专业学生的视野与担当。

青春叙事:在刻苦备赛中锻造工匠心

赛场一分钟,场下多日功。在备战的日子里,师生们都投入了巨大的努力。

作为全场仅有的三名男生之一,振华职校李鸣飞同学表示,刚进这个专业时,他自感是“入错了行”,因此学习上并未全力以赴。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的鼓励——“男生同样可以做得和女生一样好,甚至更出色”——点燃了他的斗志,使他成功地闯入了赛道。“日常训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当然是梳头了”,李同学指向自己的头发,“你看,我平时肯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比赛,我用假发反复练习。老师还会模拟一些突发状况让我应对,比如,在给小孩子梳头时皮筋突然断裂,我必须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我会保持冷静,告诉孩子,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备用皮筋,可以再给你使用。这样既安抚了小朋友,又顺利完成了梳头任务。”

中华职业学校的金欣怡、张梦婷、顾心蕾三位同学在谈及备赛经历时,一致强调了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鼓励与支持,以及老师负责地指导和陪伴,是她们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我们遵循老师制定的计划,一边操作一边录制视频,之后仔细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错误之后,我们会再次实践。这种反复的练习使她们的肌肉记忆得到加强,操作速度和精确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锻炼了她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为她们展望未来的职业道路增添了信心和底气,我们计划继续深造这个专业,从大专到本科,走得更远。未来,我们还打算积极参与更多比赛,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

震旦职校的王鑫同学表示,为了大赛,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做了精心准备。首先是系统化整合理论知识,加强了对婴幼儿发展规律、营养搭配、疾病预防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在模拟气管异物阻塞、高热惊厥等紧急情况的训练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判断力,冷静和规范的操作才能助我成功”。第三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队友共同完成PPT展示模块,我领悟到婴幼儿保育不仅是技术工作,更需要跨专业合作。例如,如何将科学创新应用于学前教育以解决行业现状,就需要与队友分工合作,共同查找资料。”

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选手们深刻认识到专业磨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设想了自己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他们满怀憧憬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愿景:“我希望在未来五年内,成为一名具备‘疗愈力、创造力、影响力’的保育师”“我渴望成为‘科学育儿’的领航者”“我期待尝试跨界合作,成为‘破圈服务’的开拓者”“我将致力于保护‘弱势群体’,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选手们通过不懈的努力锻造着自己的技艺,用青春书写着对匠心精神的追求。

多维思考:在智能时代里互促教与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幼儿保育教育领域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智能设备的融入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教师、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作为一线指导老师——

中华职校幼儿保育专业负责人史文晴老师向小记透露,为了更充分地准备比赛,她带领学生深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实际接触,甚至安排他们进入有婴幼儿的家庭进行入户指导。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在耐心、细心和韧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曾指导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老师,史老师指出,当前的教育背景是托幼一体化,传统上幼儿保育仅限于对幼儿的关注,现在的比赛项目已经更名为婴幼儿保育,将0到3岁婴幼儿纳入了关注范围。因此,未来课程设计将更多地覆盖0到3岁儿童的保育。此外,随着诸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幼儿园也将引入这些技术,例如晨检机器人,用于检查儿童是否生病或携带不安全物品;还有智能宝宝模型,它们的重量与真实婴儿相仿,并能发出不同类型的哭声,学生需要学会识别这些哭声所代表的需求。史老师强调:“当然,人工智能与真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智能能够处理的问题是有限的。目前,仅能识别婴幼儿中最常见的问题。幼儿保育专业服务对象是真实的婴幼儿,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还需要学生用心用心再用心地对待。”

宝山职校的游鹂老师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带领团队参加这项比赛。本次竞赛在规模和规则上都有所调整,更贴近国家和国际竞赛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教育的现代化方向和实际操作内容。面对因缺乏真实互动而导致的亲和力和耐心不足的问题,她们会借助智能体模拟与儿童的交流和照料,引导学生在模拟中提高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温柔度。

上海二工大附中浦东振华的孙曼彤老师分享了她在训练学生时的一些细节。如,选手择选方面,是严格遵循国赛标准,挑选了具有良好品质、坚强意志和勤奋努力的学生;在试题训练方面,邀请幼儿园实际岗位的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操作细节,确保逻辑性和规范性。

作为裁判——安全模块裁判、上师附职的干露怡老师分享了她的观赛评赛感受: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普遍较高,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令人振奋,这与我们对他们的专业期望相契合。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例如,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细心和温柔;一些学生在整体表现上显得从容不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裁判,在评分时,我们首先关注学生在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其次,我们审视操作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否完整且准确无误。此外,我们还考虑学生在与小朋友互动时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是否顾及其他小朋友的感受。同时,还关注学生与小朋友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操作结束后与家长、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对小朋友的安抚工作。最后,操作结束后物品的整理归位也是评分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些模块中发现不足,我们会根据相应的分值进行扣分。

在被问及上一届与本届的不同点时,她说上一届比赛更侧重于保育师操作的考证模块,而本届比赛融入了市校赛的板块,其中包括团队协作的陈述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三人的展示,解决实际行业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这是它们间的主要区别。

在被邀请为未来的教与学提出建议时,她表示,除了做好安全照护要求外,与小朋友、家长、同事间的沟通力培养不可忽视;还需有面对遇到突发情况时,与搭档教师或其他学校教师进行分工协作的处理能力;还要具备处置儿童受伤的相关医学知识,和同时安抚班级中的其他儿童,即兼顾个体处置与群体需求的意识。

作为主办校——中华职校实训主任王晶晶老师表示,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在参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两次参加星光大赛,并成功晋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选拔赛。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展,“我们势必会将智能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例如,我们的‘智能宝宝’项目,就采用了具备哭声辨析功能的‘哄睡娃娃’,帮助学生通过哭声分析判断婴儿是饥饿还是需要排泄,从而更精确地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

中华职校林晨旭校长希望通过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推动师生在专业教学和技能掌握上的突破。“未来我们将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AI技术应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环节,并引导学生通过AI工具(例如机器人、技术平台)提高技能学习的效率”。 

比赛帷幕落下,思考的涟漪仍在荡漾。当欢呼与掌声渐息,这群在赛场上淬炼成长的幼教新星,将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的执着,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比赛的终点亦是新征程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技能为舟,载爱前行,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精进技艺;以匠心为笔,书写担当,在与婴幼儿相伴的岁月中诠释“幼有善育”的温度。愿他们永葆这份赤诚初心,让每一次托举都坚实有力,让每一份关爱都温暖如春,用青春的力量浇灌祖国的未来,让“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在躬身实践中绽放成璀璨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