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校:“星光”淬炼匠心路,技能铺就逐梦途

来源: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时间:2025-06-28

那年盛夏,蝉鸣与机油的气息交织在实训楼的香樟绿荫里。当谈施圻攥着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驻足实训室铁门前时,宣传栏中“星光计划”获奖者的剪影在燥热的风中微动,像 F1 维修站彻夜不熄的警示灯,骤然点亮了他对机械原理与速度美学的双重向往。彼时校服口袋里还揣着《发动机维修》的折页,他未曾想过,这缕初遇的微光会化作三年职校时光里的扭矩扳手,在齿轮咬合的精密与电路流转的细微处,刻下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零起手不畏艰难,实训室里"破茧者"

初触发动机缸体的场景仍清晰如昨,忐忑与专注如影随形,每一次扳手的旋动都在丈量着心智的精度。实训台上,面对缠绕的线束、装反的垫片,他手忙脚乱却全力以赴。初次拆解的狼狈或许略显笨拙,却如同一把解码钥匙,为他打开了机械世界的大门。他渐渐明白,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调试,而是在故障排查中追溯根源、在误差校准中沉淀经验的漫长修行。那些拧错的螺纹、接反的线路,反而成了他读懂钢铁语言的入门密码,让每一次与机械的对话都多了一分深刻。

作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他从拆发动机的“好奇少年”到破解复杂电路故障的“技能高手”,用千张图纸铺就成长之路,最终免试升学,将职业梦想锚定在更广阔的技术天空。第一次走进实训室的情景,看着那些复杂的机械和仪器,心中涌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敬畏。那时的他,怎会想到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终将在自己身上印证。

入学初期的谈施圻并非“天赋型选手”。“第一次老师让我研究气门的时候,我把这些东西直接拆散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拼回去,甚至不知道零件在哪。还有一次把东西全装反了,花了一个小时拆卸又装回去。”谈及这段“小白”时光,余炜老师说:“正是因为他不怕吃苦,不怕累,才取得了最后的佳绩。”

起初,谈施圻怀揣着对汽修的热爱投身备赛,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般享受探索之乐。但随着赛程逼近,压力如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般涌来。他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誉,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他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看着日历上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开始变得焦虑起来。他常在午夜梦回时惊觉:“梦里零件错位的声响,恰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惶惑。”这种焦虑让他在训练中如履薄冰,直到某次失手掉落传感器,他才顿悟《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的深意——压力恰是淬炼匠心的熔炉。

为破局,他效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与同窗共研技艺。他发现,大家都有压力,但正是这种压力,让他更加努力地训练,调整自己的心态。当看到徐俊晨用思维导图梳理电路时,他明白了可以借鉴别人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见到张嘉豪用不同颜色标记故障等级,才知道做事要从细节入手。这些交流让他不再焦虑,反而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就像《周易》里说的“遇到困境就要改变,改变了就能解决问题”。之后他在实训室里日夜学习,践行着“学业靠勤奋精进,懈怠就会荒废”的道理。

他开始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让自己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在实训室的角落里静静地坐上一会儿,回顾当天的训练内容,总结经验教训。“那段时间,实训室的那个角落成了我的'秘密基地',每次坐在那里,心里都会平静很多。”谈施圻说。渐渐地,他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在备赛的日子里,谈施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实训室里。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实训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他会在实训室里待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压力和挑战,我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小白”逐梦苦作伴  “高手”称雄志为梯

在备赛的初期,他只是一个汽修领域的新手,对许多知识和技能都一知半解。但他深知,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座右铭,书包里常备《汽车构造》《电路分析》,连通勤时也手不释卷,引得旁人侧目却甘之如饴。他每天查阅各种书籍、杂志和资料,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和维修技术。书包里总是装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翻阅。他虚心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记本上密布的公式与图解,恰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实证,每一页都凝结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坚持。他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将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都记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复习。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公式、图表和心得体会,每一页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经常在实训室里练习汽车维修技能,从简单的零件拆卸到复杂的故障排除,他都认真对待,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熟练度。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会向老师们请教,或者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次,在练习发动机拆装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无法把一个零件正确安装上去。他请教了老师和同学,大家也都没有好的办法。于是,他决定自己研究,整整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反复拆卸安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我把那个零件正确安装上去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说。

通过多学、多做、多问,谈施圻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他从一个对汽修一知半解的新手,逐渐成长为能够熟练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汽修高手。在备赛的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宝贵的财富,将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汽修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谈施圻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备赛期。面对排故中隐藏线路虚接的“世纪难题”,谈施圻和老师们连续10小时泡在实训室,余炜老师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方法就是从理论分析到反复去熟练难点,再到最后设立新的故障反复演练。

去年8月的某个深夜,实训室的灯光把谈施圻的影子钉在墙上,像幅正在显影的老照片。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的模拟题里,有个隐藏线路虚接的故障让他连续三天碰壁,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始终像喝醉的蚯蚓,忽明忽暗。余炜老师说“这就像在一堆正常的琴弦里找那根松了的,得靠耳朵听。”他把所有的草稿纸铺在地上,图纸堆叠的高度超过了课桌,上面画满了各种颜色的线路图,有些地方被橡皮擦破了,露出底下的牛皮纸。徐俊晨把最后一杯速溶咖啡推过来时,玻璃窗外的梧桐树影已经开始泛白。从第十届“星光计划”就并肩作战的伙伴,此刻正用不同的方法攻克同一个难题:谈施圻用电流追踪器一寸寸扫描线束,徐俊晨则在笔记本上记录每个节点的电阻值。“记得第十届比赛前,我们为了练换挡速度,把实训室的变速杆都摸包浆了。”徐俊晨用袖子擦着眼镜,镜片上的雾气让他看起来像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哲学家。

那段时间,实训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过。谈施圻和老师们一起围绕着电路板,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分析和演练。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而争论不休,但这都是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有一次,为了确定一个线路的连接方式,谈施圻和吴越人老师产生了分歧。谈施圻认为应该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来连接,而吴越人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两人争论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们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各自的想法。经过多次实验,最终证明吴越人老师的方法更加有效。“这次争论让我明白,书本上的知识虽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谈施圻说,“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师生情谊暖人心 技能铺就升学路

谈施圻深知,没有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他也将这份情谊铭记在心,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向老师们学习。“老师们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谈施圻说,“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予我鼓励和支持。”

记得有一次,在比赛中失利,心情非常低落。余炜老师得知后,特意找他谈心,给他讲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鼓励他不要气馁,重新振作起来。余炜老师的话就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非常关心谈施圻的生活。蔡莉艳老师会经常问他有没有按时吃饭,吴越人老师会在他生病的时候给他送去药品,余炜老师则会和他一起探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谈施圻说,“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专业上的交流常常延伸到生活里。训练间隙,他们会围在电脑前看F1回放,吴越人老师指着屏幕上的赛车过弯:“看见没?这和你们拆变速箱一个道理,切入点错了就会失控。”余炜老师则会聊起座位布局:“就像你们排线,得考虑操作动线,别把常用接口藏在犄角旮旯。”最有意思的是谈施圻分享的“不正规小技巧”——他家的老车空调不制冷,他偷偷在冷凝器旁加了个小风扇,“蔡莉艳老师听完差点拿扳手敲我脑袋,说这是江湖郎中疗法,但余炜老师却笑着问我要了风扇型号,说可以研究下改装可行性。”

20256月,谈施圻收到了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免试录取通知书,专业栏里依然是他热爱的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这封通知书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预言,将他的“汽修哲学”引向更广阔天地。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谈施圻的心情无比激动。这是对他多年来努力学习和训练的最好回报,这只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掌握。”谈施圻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他深知,这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新起点,

谈施圻将始终保持对汽修的热爱和执着,不断追求卓越。他计划在大学里深入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知识,掌握更多先进的维修技术。同时,他还想参加更多的技能比赛,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他还打算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汽修技术。

谈施圻的故事,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当代注脚,更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生动演绎。那些实训室的灯火、师友的投缘、零件的低语,终将汇成“星光不负赶路人”的璀璨星河,照亮更多追梦者的匠心之路。

2.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