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风采

2024-09-02 上海职教在线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

焊接项目

左手拿焊帽、右手握焊把、专注的神情、凝固的姿态。这是每一个焊接人的固定写照。在狭小的空间里、闷热的环境中,一丝不苟,聚精会神,像打磨“艺术品”一样打磨自己的作品,一条条整齐美观的焊缝,连焊缝内部都是那样整齐划一,无一瑕疵。在弧光与焊花的映照下,焊帽玻璃后面的脸上写满了青春与梦想。

1684286209652.png

这是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焊接世赛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集训的场景。

世赛选手培养

针对世赛集训选手的培训,江南职校也是多管齐下。定期派出集训选手,到北京世赛焊接项目的主基地单位——中国建筑工程金属焊接协会、四川19冶世赛焊接项目冠军的摇篮进行走训,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设备上进行操作,体会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模拟真实的比赛场景,选手们得到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视野的拓展。

同时,学校也会请业内顶级专家进来,针对选手们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关键痛点进行现场指导。专家面罩一戴,就可以看出这个焊接成型有什么问题,哪里会存在缺陷。集训教练们也在旁边一边听一边看,这样的学习过程,对整个师资队伍的提升也大有帮助。

此外,还发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学校专门邀请企业里的专家,为集训选手进行氩弧焊等专项技能指导培训。

世赛项目促进学校教学

经过世赛项目的锤炼,学校基本形成了一套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在这个四级的人才培养梯队里面,第一级是校内技能比赛,涵盖了各个工种和各个学科;第二级是上海市的“星光计划”大赛,两年一次;第三级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最后就是世界技能大赛。虽然都是比赛,但是“考卷”不一样,每个等级的比赛考查的方向和内容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的选手都会参与世赛的选拔。

1684301777811.png

这里的学生一般都是这样的职业路径:在学校把技能学好,接下来就是下场实习,然后就是就业。但是有了世赛就不一样了,在这个“技能的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为每个选手都提供了无限可能,对技能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崇尚技能”的氛围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经过技能大赛的集训、选拔以及管理的实践,以前只搞教学,就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下去。现在搞比赛,这条路没走过,必然会摸索出一个合适的机制和合适的运作方式。

通过集训、比赛,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设备,然后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去。

原来比赛和教学是两条线,最后发现,比赛已经反哺到教学中去了。这些收获的意义远远大于世赛本身,学校花大力气参加比赛,就是要把先进理念、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产教融合培养焊接人才

2023年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焊接项目比赛在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举行。14位参赛选手神情专注,动作娴熟,焊枪在他们手中犹如一根根绣花针。比赛要进行9个小时,选手们要比拼对图纸、焊接符号的解读,和对焊接技术的掌握程度。

第一届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焊接(国赛)项目裁判长谢琦介绍说:“我们要先进行外观检查,主要是看它的宽窄、高低,纹路是否好看等,还要拿到探伤实验室,去做一个射线探伤,就是要考察他内部是否有不允许的缺陷,比如气孔,加渣之类的缺陷。”

参赛选手高雨轩入行已经有六年了。焊接看似考验动手技能,实际上需要全方位的知识辅助,比如,了解焊接材料的各项参数,了解电流电压,能看懂图纸等等。高雨轩告诉记者:“一开始图纸看不懂,但是师傅一点点去教,如果还是不懂,师傅帮你拼装出来,指着组合件给你看,这个点在那里,图纸上在哪里,然后慢慢讲解。”

高雨轩所就读的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其焊接专业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水平,每年学校都要为集团输送出几百名焊接专业技能人才。这种企业办校的模式,让技能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焊接(国赛)项目场地经理李斌进一步解释:“学校的实训老师和理论老师都是来自于企业,比如教理论的,是来自于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技能老师就是来自一线的能工巧匠。学生到企业里,等于就是换一个工作环境,可以马上就上手了。”

之前,焊接一直是世赛的传统项目,却不是上海的优势项目,不过这些年情况发生了转变。随着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焊接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也会参考技能大赛的风向标,提前把握市场新需求。“以前我们学校没有有色金属焊接这个课题,通过世赛我们把有色金属焊接融入到教学中,对学生以后职业道路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凌炜说道。


更多报道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