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黄强
   2020-04-09   来源:上海港湾学校   




日前,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命名了第六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省港口集团苏州港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起重操作部门机司机黄强榜上有名。今年37岁的黄强已经在门机司机岗位上工作了19个年头,曾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美港口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近70项荣誉。

“学雷锋精神和工作学习是互通的,活到老、学到老,是永不褪色,永无止境的。”黄强说。

发挥“钉子精神”2000年,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毕业,成为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一批具有全日制中专学历的门机司机。为了尽快熟练掌握门机操作技能,黄强勤学苦练,用两个水桶盛满清水,反复练习整套动作,水桶吊稳了,就用更轻的东西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时间,黄强就能熟练作业各类货种,打破了“一年散货、两年袋装货、三年件杂货”的门机司机“培养定律”。结合多年操作经验,黄强把散货、木材、件杂货等各类货种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独创了以“稳、准、快,一钩准、无声响”的“黄强门机操作法”,并编印成册,成为门机重点难点作业的标准流程。

 黄强所在的班组被命名为“黄强组”,是公司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陈利芳是黄强的徒弟,对待这班组里唯一的女同志,好几次黄强在手把手教学时将陈利芳批评得面红耳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严厉的要求换来了徒弟扎实的基本功,半年时间后,陈利芳的技能突飞猛进。  如今,黄强的十几个徒弟已是集团多个岗位的骨干。

像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多年来,黄强就像是门机岗位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但其作用不可估量。2012年,以黄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黄强工作室”成立,在黄强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和创新研发。

工作室创新研制的“防倾式水泥管桩吊钩”、“集装箱型颗粒物料转运装卸装置”大幅提升了装卸效率,有效操作降低难度,2018年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推行“一拖多挂”和“司机理货交接”模式,通过对港口现场生产的深度运筹,巧用时间差、妙接衔接关,每年为公司减少近320万元人工成本支出,该项目荣获第十七届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实施“降低件杂货码头散货门机操作粉尘”QC攻关,极大地减少门机作业散货过程中的扬尘,成为让港口“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动实践;以散货装船全程不落地为重点,创新研制了“简易装船机+传输带式翻斗车”和“卡车集料斗+倒料平台”散货作业工艺,为“绿色港口”建设作出了贡献。

2019年年底,“黄强工作室”开始深入探索“抓木机卸船工艺”,最大程度追求原木作业人货分离,有效保障安全生产。多年来,工作室累计为企业创效850多万元,荣获“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荣誉称号,得到行业内高度肯定和赞誉。

先锋冲在抗“疫”一线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保产保供是港口的责任和使命。黄强再一次带领“黄强组”吹响港口工人先锋的号角,冲锋在抗疫和生产第一线。

作为公司门机装卸的重要力量,“黄强组”立即组建了班组生产突击队,通过“三人开两机”的模式,人停机不停,狠抓作业效率提升,最终将需要36个小时的作业时间缩短至30个小时,船时效率达到2857.14吨/小时,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充分彰显了“黄强组”应有的担当。

围绕各项防疫要求,“黄强组”26名组员还兵分多路当起了疫情防控员。黄强带领班组成员主动承担起办公室、会议室、劳务工基地、门机驾驶室等重点区域的防疫消毒和船岸通道值守,并在公司中创新“不见面”工作模式,利用微信群分享疫情防控知识,分发疫情防控手册,帮助公司员工做好防护。

助人为乐传递正能量

在做好防疫保产工作的同时,黄强一直在琢磨,自己和班组还能为大家多做些什么。细心的黄强发现,理发这件平常的小事,现在却成了难事。于是,“黄强组”开展义务理发,曾当过理发师的门机司机罗堂龙“重操旧业”,“黄强组”成员孙佳楠和丁伟当起“洗发小哥”,黄强则负责给前来理发的人员测量体温。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黄强启用微信预约程序。就这样,2月19日,“黄强组爱心理发工作室”在公司党员活动室开张了,开张首日就给30多名员工提供了免费理发服务。截至3月3日,“理发工作室”已经服务了130多名员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身为一名党员,黄强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四班三运转”的高负荷工作态势下,他仍挤出时间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并利用生产间歇值守在港口疫情防控一线。在他人眼中,黄强还热心公益,每月定期去福利院、敬老院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积极参与“学雷锋、进社区”“文明交通志愿者”“香山风景区环保志愿服务”等志愿活动,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雷锋精神是一把永不褪色的火炬,照亮着黄强前进的道路。黄强表示,今后,他将始终以钻研、勤奋、向善的工作生活态度,坚守平凡、挥洒汗水,在门机岗位上传承雷锋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