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讲坛
产业主导,培养“创、制、跨、融”的复合型人才——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2025-04-01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摘要:围绕上海打造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的目标,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和上海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紧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游戏艺术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联合开设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八年来,两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学院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银奖、上海赛区金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市赛金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国赛银奖。


关键词:产业主导 标准制定 任务驱动 “创、制、跨、融”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高月娇(1988-),女,讲师,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数字学院党支部书记、游戏设计专业主任


随着数字I时代的到来,电子游戏产业成为世界娱乐产业的主干内容,游戏设计也因此成为一种新型的、富有激情的文化创意事业。中国游戏产业链成熟且丰富,市场稳步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游戏产业的高地。游戏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在移动游戏领域,国内的手游研发体系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准。随着包括云游戏、游戏出海以及研发主导等产业升级,游戏行业就业岗位缺口规模巨大。

2016年,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和上海群星职业学校联合开设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深化产教合作,行企校联动,以国际化项目为驱动,以三维应用能力为核心,全面对接游戏美术行业日新月异的新工艺和新流程,精准聚焦行业高新技术与创意岗位,辐射游戏产业的前期策划、中期美术设计制作以及后期推广和衍生品,构建更富有创新力、文化力、学习力的、“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实现100%。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银奖、上海赛区金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市赛金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国赛银奖。

一、“研+制+跨+融”的目标对接游戏产业人才的需求

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用户规模6.68亿人,同比增长0.61%。游戏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跨界赋能效进一步提升和强化。2023年也是AI赋能游戏产业的里程碑之年,近95%的游戏从业者正在主动拥抱AI,超1/5已将AI工具视为工作伙伴。这是游戏行业的新趋势,也是未来的新方向。开发类岗位、游戏引擎开发以及美术类岗位如游戏场景、原画师、3D设计师进入今年新发岗位量的TOP10,技术人才的需求仍然紧缺。在选择加入游戏行业的原因中,“工作富有创意和技术创新”“热爱游戏”成为最多从业者选择的因素。此外,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明朗的行业发展前景也是从业者选择游戏行业的原因。在游戏行业,除了设计制作以外,研发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而由于学生参加多项创业类比赛需要具备商科思维,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技术要求教学实现艺科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最新技术。“研+制+跨+融”的目标对接游戏产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依托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以及网易暴雪、莉莉丝、DENA CN、维塔士、波克城市、开天工作室等产业力量支持,关注和培育游戏产业的新技术发展,积极探索AIGC在游戏领域的应用,辐射游戏产业的前期策划、中期美术设计制作以及后期推广和衍生品。以需求为导向,将创新理念、创业孵化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在推行产教融合同时对接行业最新标准,将AIGC、虚幻引擎、实时扫描以及VR游戏等游戏+行业新技术导入实际教学,涵盖《游戏策划》《游戏UI设计》《游戏原画设计》《游戏三维制作》《数字雕刻》《游戏动作设计》《三维游戏动画》《潮玩与文创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专门开设《游戏特效设计》《虚拟引擎技术》《游戏项目管理》等产教融合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与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全产业链概念;游戏美术设计与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贯穿贯通学习全过程,着力于打造“研创+制作+跨界+融通”复合型人才。学生“跨界+融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近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实现100%,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大型游戏公司。

二、专业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轨

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联合专家组开展广泛的企业调研,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建设中,完成“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开发任务,实现了标准之间的互相渗透、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产业需求的问题,实现贯通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指导新时期游戏艺术设计创制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工作。

游戏大厂资深技术人员作为产业导师全程融入教学,教学内容贴合行业一线最新技术流程,以大量国内外知名游戏项目如《刺客信条》《上古卷轴5:天际》《恶魔契约》《穿越火线》《斗战神》《火炬之光2》《传奇世界》《使命召唤:现代战争》《虚幻争霸》等为驱动,根据“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的要求,建设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游戏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两校坚持与时俱进,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深入了解进行持续更新和完善(至今已修订三次),以保证教学始终保持与行业接轨,符合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与上海纵游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研发型企业合作,共建“游戏艺术与技术研创”、“蓝极光游戏”等4个工作室,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践训练及1+X证书技能点强化训练,参与包括热门游戏《虚幻争霸》、《300大作战》、《使命召唤手游》等在内的重大项目,完成3A游戏和原创数字雕像等真实创制任务,真正做到教学紧密对接产业。形成校企互惠互利,可持续的“互嵌耦合、双向赋能”的合作育人模式。

三、执行行业主导、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式,引入难易度不同的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进入到教学全程中;产业导师融入教学,把国际领先的制作标准对接到课程里,使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标准及师资构成均具备产业特征;根据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按工作逻辑进行编排组合,使两种证书的要求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教学计划中,使课程内容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探索产业主导的培养模式,构建以行业为导向、完整清晰的课程体系,使“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人才培养有了具体明晰的指导文件。

专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以工作室产教一体化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把项目资源转换成为教学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高品质“企业案例学习包”。专业将师生参与创制的3A级游戏美术设计和原创数字雕像资源,转换成难度不等的30个典型项目,作为“企业案例学习包”嵌入课程中供学生学习,以此构建工作室产教一体化为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联合把专业发展需求、企业技术迭代需求、证书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行业主导的课程体系突出任务驱动,中职、高职及企业的三方教师全程跟进,以实战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如《永恒之塔》是由韩国网络游戏开发商NCSoft开发的一款3D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版本更新至今,师生参与其中部分三维角色、场景内容制作;《剑灵》3D奇幻大型多人在线动作类游戏,国内由腾讯代理,师生共同参与游戏中怪兽的三维制作,次时代制作流程对接行业一线标准;《虚幻争霸》学生30人参与最新主角皮肤三维制作参与制作;《300大作战》学生参与UI、场景原画绘制;《刀剑神域·黑衣剑士王牌》学生参与场景原画绘制;《女神联盟II》学生参与UI及场景原画绘制。行业主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形成了校企合作互动、双赢共育的教学生态。学生数字雕刻作品连续三年在“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展出;2020年数字雕刻作品在全球最大手办展上海Wonder Festival 2020手办模型展中展出,获得好评。

四、建立行业主导的质量标准,打造上海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充分引入产业与行业评价,聘请上海动漫行业协会、上海网络游戏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中的产业大师,成立稳定的专家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和运作机制,在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效益质量三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估。邀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研究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搭建行业主导的教学评价系统,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把关,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符合产业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项工作每半年举行一次,至今已举行了10次。

通过不断的评估和监控,了解和掌握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竞争力。通过项目训练、课程与教材的合作共建、“1+X”书证融通及各类相关赛事等途径,融入行业标准,转变学科本位思维,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磨砺,“研发创新+设计制作+商业思维+艺科融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成效。2022年,获第三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创无止竞”全国高校数娱产品应用设计大赛手办雕塑类方向特等奖。2023年,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国赛银奖,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3D 数字游戏艺术项目二、三等奖,参赛学生获奖率100%。2024年,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市赛金奖。


相关主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版权声明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  分辨率1024*768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沪ICP备15004666号-7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988

微信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