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讲坛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研究
   2025-04-01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摘要:中职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发展和形成的重要年龄段,中职学校应以思政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拓宽实践平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作者介绍:朱佳皓(1988—),男,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


近年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通过强调劳动育人、实践育人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在行动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品质,通过实践不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社会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我国宪法总纲也提纲挈领地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都说明劳动与实践的重要性,说明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是通往幸福最踏实的路径。

1. 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与实践不仅能够实现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将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精神层面的富足。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位劳动者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不分贵贱,无论是什么岗位、什么分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全社会需要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认同,尊重每一位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劳动者。

2. 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要形成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导向。在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中,不能只有娱乐明星、青春偶像,还需要让青年一代拥有自己的“劳动偶像”,能从劳模精神中传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和优良品质。

3. 强化劳动实践的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也还指出,劳动是促使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人们在劳动中不断实践、总结和归纳经验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而这正是因为人与社会之间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个人与社会存在着彼此支撑、彼此需要的互动关系,最终实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成长和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规范统一。

二、 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现状

1. 个体意识不强,主观不够重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职学生正处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代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个体对于劳动的意识不强,在家长能够提供一定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主观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较为薄弱,并且自身也忽视了劳动对个人综合能力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2. 缺乏系统组织,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由于劳动教育的组织也相对缺乏系统性,学生在学校除了进行教室卫生大扫除或学校组织的志愿者学雷锋活动中会有涉及劳动,其他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较为少见。也因为缺乏系统设计,使劳动教育在学生实际实践中较难有效推进和实施。

3. 缺少劳动机会,劳动思维弱化。在家庭环境中,现阶段学生父母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升,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父母或祖辈基于自身经历和体会,会对子女或孙辈有更多的疼爱和保护。因此,学生在家同样缺乏劳动机会,难以建立劳动思维。

三、 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与探索

1. 探索教育模式。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劳动精神的学习和内化,并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使学生有更为切身的实际体会。在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应该充分考虑劳动教育与日常劳动的区别,不能使劳动教育纯粹替代日常劳动。要在“劳动前”“劳动中”“劳动后”注重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成效以及反思,不断从劳动中提炼劳动教育的重点、难点。劳动教育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理论学习的内容建设与丰富、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形式拓展,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2. 创新教育平台。劳动教育应落实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多个环境,在不同环境中创设多种教育和实践平台,以此提升劳动教育在中职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全方位性。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教育特点中就包含了动手实践与劳动技能的培养,这也是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最紧密相关的一个部分。校园集体环境中,教室、校园环境的基本清扫是劳动,职业技能专业的训练和实践是劳动,从单一的劳动到职业内涵和技能附加的劳动将使劳动教育更具有专业性和职业属性,有助于学生提升劳动意识的同时提升职业意识。

劳动教育也要注重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在家庭教育中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设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家的劳动机会。家庭生活是日常劳动最基础的能力训练平台,也是学生成长中最稳定的实践平台。家务劳动中不仅能够使学生融入家庭、理解家长、促进亲子关系,也同样能够在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生活生存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思维。而除了学校和家庭资源,社会实践也是劳动教育重要的资源和平台。社会参与度是提升学生社会公民认知的良好途径,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者的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社会参与的意义和尊重劳动的态度。要充分挖掘社会公共资源,做好有效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之余能够融入社会,体现社会参与感。

3. 丰富实践载体。劳动教育也要注重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实施载体、丰富教育活动的内涵。首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劳动模范案例、公益劳动的社会价值,以榜样和事例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内涵;其次,在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中,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优化劳动流程、改进劳动工具,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劳动方法;同时,劳动需要一定的体能保障,在体育中注重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使劳动者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避免劳动机体损伤,提升劳动者身体素质;此外,在美育中,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劳动者对劳动产品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其他教育将有助于“五育并举”,实现更好地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彼此交融、螺旋上升的促进与升华。

四、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中的意义

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起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使中职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时代意义。

2. 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理论与实践体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相对和统一,两者相互支撑、相互验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不能片面追求实践经验主义,要在劳动教育中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形成辩证思维,在劳动中学会思辨与思考,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措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覃优军,曹银忠.近年来国内学界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状况述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6).

[3] 胡华,梁德萍.劳动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路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9(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