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讲坛
用中式面点讲好中国故事——特殊中职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5-04-01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摘要:以课程思政为背景,通过特殊中职校的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及其教学案例,探讨了课程思政在特殊中职校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特殊中职校中式面点课程思政实施的目标与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殊中职校;面点教学

作者介绍:陈思煜(1998—),女,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上海市鹤琴职业教育学校)教师。


一、 课程思政在特殊中职校实践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而在特殊中职学校里,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特殊学生受障碍限制,思考方式比较单一,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思维容易固化,加之他们有过被他人排挤、歧视的经历,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造的关键阶段,学生思辨能力尚未成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的背景下,学生容易接触到一些偏离偏激的思想舆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特殊学生容易被误导。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努力将特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须把思政内容融入特殊职业教育的教学中。以下以“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深入挖掘特殊中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渗透至育人全过程,培育和引导特殊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知行合一。

二、 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一) 课程背景与概述

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作为面点专业学生必修课,要求学生了解中式面点历史、中国食俗等相关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各式中点成品的制作、掌握中式点心的工艺流程、重点步骤和成熟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职业态度。理论知识层面,中式面点素以历史悠久著称,它应中国传统节日、各民族生活习惯、各地风俗运用而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面点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中国民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在操作层面,中式面点操作过程中学生,教师尝试同伴教学法的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在职业素养层面,在理论、实操、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同时,在中式面点领域已有很多的优秀点心师设计精美点心作品,苦练技能,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都贯穿在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将这些元素合理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将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育人”。

(二) 课程思政目标

总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饮食文化、面点制作方法、食品安全等知识,具备熟练制作中式面点、西式面点等能力,坚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合作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够从事面点原料选配、中式面点制作、西式面点制作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具体目标是通过了解中式面点历史和饮食习俗,学习中式面点背后蕴含中国传统节日、各民族生活习惯、各地风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式面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课堂小组探究、同伴互助练习,形成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点心名家故事,榜样引领,体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课堂实操练习、职业体验、校企合作实习,践行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

(三) 课程思政具体举措

1. 整体设计理念。依据中式面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性质与特点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时,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人人都是文化传播者”的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在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力求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载体等方面,从课前自主积累、课中分享实践、课内课外联动三方面入手,打造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点课堂。

2. 具体实施路径。根据中式面点课程的内容、课程思政的内涵,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深挖教学资源,课前自主积累。为在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充分实现课程育人,就要在课前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同时要定期总结归纳,整合教学内容,对应思政元素形成知识主线,从而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思政教育。一方面从中式面点的理论知识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学生结合每节课学习的点心品种,组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点心背后的传统工艺、饮食习俗、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从点心名家身上挖掘工匠精神,榜样价值引领。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采访,走进中点匠人,体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班级分享实践,课堂实操生成。课堂是落实课程育人的主阵地。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设“五分钟分享”环节,请学生将之前积累的点心故事或工匠故事进行分享,在分享中生成感悟。其次,在中式面点实操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在中式面点实操中,要从成品的质量标准出发,始终以操作规范、安全,成品符合质量标准为原则,注意细节,注重规则,并且强调严谨,在课堂实操中将工匠精神不断内化。最后实操课生成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中式点心各类品种的制作工艺有共通之处,在课堂新授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识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合作探讨的探究精神;在练习环节,教师采用“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3)开展校企合作,课内课外联动。思政元素的内化需要以实践作为桥梁,充分发挥中职校企合作的优势,课内课外联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一,组织课外专题活动“探店小达人”,前往沈大成、五芳斋等老字号点心店探店,品中国传统味;前往泸溪河等新锐国潮点心店探店,赏创新国潮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挖掘其尝试将所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第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学校与酒店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和实习,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

3. 亮点特色。一方面因材施教,多途径融入思政元素。特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受限,体会课堂中的思政元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根据特殊学生特点,以生动、直观的故事或者活动为主,通过课堂故事分享、探店打卡、职业体验等形式、多途径融入思政元素,在活动中体悟、生成;同时多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让专业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

另一方面,自主探索,提高学生参与感。中式面点思政教学运用最主要的方法是直接强调,比如学生操作时教师强调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传统实操课堂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教师容易将所有技能、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让学生主动思考、自我体验生成的环节,很少会以提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在落实课程育人功能时,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策划活动,教师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

三、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豆沙包的成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 教学说明

豆沙包是中式面点师(初级)技能操作鉴定考试的内容之一。豆沙包历史悠久,圆形造型寓意“圆满”,蒸制而成寓意“蒸蒸日上”,蕴含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制作者通过擀皮、包捏、熟制等几个步骤,将豆沙包造型成光滑、圆润、无缝隙的圆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豆沙包的制作步骤,但存在收口不紧的问题。本节课为复习课,重点解决豆沙包收口有缝隙这一问题。本节课教学对象为二年级辅读生。他们已经进行了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但两极分化严重,能力强的同学能在新授课时就做出较符合质量标准的作品,能力弱的同学需要很长的时间反复练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较差。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豆沙包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豆沙包的制作步骤;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认识到皮坯大小对豆沙包的影响,掌握正确的包手法。思政目标:在制作过程中感受中式面点工艺讲究的特点;了解中国面点历史,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实践探究,形成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1. 课前导入,坚定文化自信。本节课导入环节,教师以视频的形式,用北京冬奥会马耳他运动员爱上豆包的故事作为导入,并请学生分享感受。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点心能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名片,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播下坚定文化自信的种子。

2. 课堂探究,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在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后,教师呈现上节课作品照片,请学生对比质量标准找到制作问题,培养学生食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意识。明确问题后教师并未直接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尝试包捏进行探究,在实践中体会皮坯大小对成品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探究环节以小组合作形式,同伴互助成长,在练习中学会和他人合作。新授环节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采用“实验”的方法,在操作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生成,在学习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融合思政思想。

3. 练习巩固,体悟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不断渗透“工匠精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本节课教师先明确点心质量标准,在练习环节以精确数字呈现皮坯规格,以多元评价方式进行点评,让学生技能不断进步,作品符合质量标准,引导学生体会中式面点工艺讲究的特点,培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运用与练习中强化思政效果。

4. 拓展延伸,深挖文化内涵。豆沙包有“圆满”“蒸蒸日上”的寓意,历史悠久。本节课后教师将“寻找分享豆沙包的历史”作为课后拓展作业,了解蕴含在点心背后的传统工艺、饮食习俗、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民族自豪感,内化思政内容。

(四) 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们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了解相关中式面点的历史。通过新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点心也能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名片,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实操对比、自主探究,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小组合作练习中相互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虽然此次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仍存在待改进之处。一方面,对工匠精神的挖掘不够深刻,除了以精确的数据强调质量标准做到精益求精,更需要关注操作流程做到规范标准,全方位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如何将学生在本节课上获得的思政内涵继续深化,需要教师在课后不断巩固强化。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2] 安鑫.研究特教中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206207.

[3] 吕健.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课程思政探索[J].甘肃教育,2023(16):2831.

[4] 李雪晶,于永强.职业院校听障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21(18):59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