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学生行业视野,4月23日,我校23级、24级汽车中本班和24级汽车云南班的同学们赴上汽乘用车公司开展了企业认知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走进智造一线,赋能职业成长”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技术交流与座谈研讨等形式,助力学生近距离感受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夯实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能力。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领导们的悉心安排和组织下,本次认知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 活动伊始,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分党委奚副书记的热情致辞为此次培训拉开了序幕。奚副书记强调,上汽集团始终重视与职业教育的联动,希望通过此类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了解行业、探索未来的桥梁。在随后的公司简介和品牌介绍环节,生动的历史影像和数据展示了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从民族工业的萌芽到全球化布局的领军者,从第一辆自主轿车的诞生到新能源赛道国内外的强势布局,每一步都印证了“创新驱动、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名片”,上汽集团以技术底蕴与前瞻视野,展现了中国智造“上乘”的蓬勃力量。 智能制造与工艺:科技赋能未来工厂 车间工艺与智能制造视频让师生们感到震撼。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如精密交响乐般运转,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完成焊接、装配,AI算法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大数据系统全程追溯零部件质量……这些场景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诠释了“智能工厂”的核心内涵。讲解员指出,上汽通过C2B定制化生产模式,实现了“用户直连制造”,让汽车从流水线产品升级为个性化作品。这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不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满足消费升级、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展车互动:触摸汽车工业的“诗与远方” 展厅内的明星车型成为焦点:智己LS6的“全画幅数字驾舱”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MG Cyberster的复古电竞造型融合未来感设计,飞凡F7的“巴赫座舱”展现人本科技……学生们不仅聆听了车辆风阻系数、续航里程等技术参数,更通过语音交互等功能体验,感受到智能座舱对出行生态的重构。讲解老师强调:“汽车正在从‘交通工具’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设计既要追求性能,更要创造情感共鸣。”这种“科技+人文”的理念,为同学们打开了产品创新的新视角。 总装车间探秘:匠心与标准的交响 步入总装车间,轰鸣声中秩序井然。同学们沿着流水线,目睹一辆辆整车从底盘装配到内饰调试的全过程:机器人精准配送零部件,工人以“扭力扳手”完成关键螺丝紧固,质检员通过灯光穿透漆面检查瑕疵……讲解老师特别提到,每辆车需经历超过千项检测,任何0.1毫米的误差都会被AI系统标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大家体会到“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跨越的背后,是标准化作业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 工作室交流:技能大师的成长启示 在杨山巍工作室与蜂鸟技师工作室,两场分享会掀起高潮。同学们的学长,世界冠军杨山巍以自身经历勉励同学们:“技术工人不是只会‘拧螺丝’,而是要用脑子‘解决问题’。蜂鸟工作室则聚焦微创新:通过改造工具、优化工序,起到了节约生产线工时和技术研发费用的重大作用。 知行合一:职教学子的职业启航 为期半天的沉浸式学习,让抽象的专业术语化为具象的行业图景。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前沿知识,更在职业素养层面得到升华:从流水线上“一颗螺丝钉”的专注,到创新工作室“微改进”的执着;从展车设计中“用户体验”的洞察,到世界冠军“终身学习”的坚持……这些点滴汇聚成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结语:播撒职业理想的种子 临别之际,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本觉得汽车专业只是‘修车’,现在才明白这是关乎智慧出行的未来产业!”“看到车间里机器人和工人协作的画面,我第一次理解了‘智能制造’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创造过程。未来我想成为这样的工匠,用技术让出行更美好。”“以前总觉得汽车设计离我们很远,但今天触摸到智己LS6的数字驾舱,才发现汽车也能像手机一样有情感。我希望将来能参与这样的创新设计。”“车间质检员对0.1毫米误差的执着让我震撼,这让我明白‘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每一个细节里的追求。我希望未来能像杨山巍学长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这场企业实践不仅架起校企协同育人的桥梁,更在同学们心中播下技能报国的种子。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学子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书写属于中国智造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