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企业降本增效?如何让教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赵晓伟一行,近期深入调研了我校牵头建设的市北高新园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情况。这场以“数智”为特色的改革实践,正在探索从“单点盆景”到“生态风景”的蜕变路径。 顶层设计谋局:从“单点合作”到“深度融合” 依托“两点五公里”地缘优势,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与市北高新园区已形成近二十年的合作基础。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市北高新园区产教联合体自2023年6月获批以来,始终以“政府主导、园区主体、多方联动”为原则,构建理事会统筹下的专业指导、资源共享与项目推进协同机制。双方通过“谋局—组局—破局—优局”四步走策略,精准对接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养老等产业链需求,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起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立体框架。 产教协同组局: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产教联合体不是教育系统的‘独角戏’。”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原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周齐佩在调研中指出,必须建立“产业出题、教育答题、园区阅卷”的闭环机制。为此,联合体创新推出校版教师企业实践模式:专业教师以三个月为周期,深度嵌入园区龙头企业核心部门,既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又反哺教学资源开发。 “现在园区企业发布需求,很快就能在行健匹配到师生团队。”联合体副秘书长、市北高新集团政企通经理叶蓓蒂说。信息学院师生团队通过无代码运维、数据标注等项目,为园区内初创企业节省开发成本;创意学院为星满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定制IP形象,即将联合市文创办、静安区文旅局、区就促中心发布成果并签署校企深度战略合作协议;行健-聚水潭SaaS-ERP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场景,践行“课程项目化”理念,为学生提供“真场景、真项目、真技能”的实战机会。正如我校副校长章卫芳所言:“职业院校或许无法解决从0到1的原创突破,但能帮助企业完成10到100的规模化应用。” 双向清单破局:从“需求痛点”到“服务价值” 据悉,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联合体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学校建设数智实践中心,探索AIGC赋能升级传统学科改造路径;深度对接园区企业,与园区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联合中国信通院及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2024静安区数智人才发展研究报告》,精准梳理出企业技术优化、场景开发、成熟技术推广三大共性需求,并对应提出职业院校在应用型技术攻关、横向课题实施、技能人才供给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然而,该如何将校企合作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持续生产力?又该如何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企业降本增效,让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呢?针对这一核心议题,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赵晓伟提出“清单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的攻坚方向:要求联合体建立“产业需求清单”和“院校供给清单”双对接机制,将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升级需求转化为教学改革和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建议市北高新园区将联合体建设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考核指标、资源配套等方面形成制度性安排,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螺旋式上升。 注重实效优局:从“盆景项目”到“雨林生态” 调研中,“避免产教联合体成为‘应景盆景’”成为几方共识。赵晓伟副主任强调,要通过实质性规划与政策支持,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体系:既要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共建、技术攻关场景共创夯实产教共生根基,又要以跨界资源融通、价值循环机制创新激活生态体系。联合体将通过技能培训项目的落地、课程资源及行业标准的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打造、学生就创业项目的开拓以及数字经济人才评价的组织等重点工作,推进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光合作用”。 当产业园区将教育赋能纳入发展坐标系,市域产教联合体才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学校也将持续以“搭平台、重实效”为锚点,修炼内功、主动破圈,为静安区建设“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提供硬核职教支撑,为上海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