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采用跟踪观察、深入访谈、案例分析、解剖麻雀等方法,对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办学策略与路径做出一些分析。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是个堪称“小众”的高职学院,建校二十余年来,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意识、创新创业的理念,“上下左右拓展、三教协同发展”,做出了许多不一般的成绩,在面向市场、对接市场、服务市场的过程中发展和成长,呈现出一派活色生香的景象,催生出一个新的办学形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一滴水看太阳,也许这个案例能够回答当下职业教育的一些难解之题。 关键词:专业集群 破界融合 产业标准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潘家俊(1950-),男,研究员,上海工艺美术艺术职业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在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有一所以“电影”为名的艺术院校——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正以创新精神探索着职业教育与影视演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里不仅是培养影视演艺创新人才的摇篮,更成为连接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的“试验田”,在真实项目的锤炼中,书写着职业教育与时代同行的故事。 专业集群:产业逻辑下的教学重构 "职业教育若脱离产业,便是无源之水。"这句话道出了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改革的底层逻辑。之所以要建设专业集群,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了解产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学校建设的其他环节,都是从这个引出来的。纲举目张,这就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纲,这是需要职业教育者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大特点是将市场、职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专业跟着行业变化走,课程根据行业要求改,企业要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自2017年起,学院每年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专业,对接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技术、数字人、数智光影等新业态,逐步将15个专业整合为数字娱乐、虚拟影视创作、演艺新空间、广告艺术设计四大专业群。2020年视觉学院率先编写了包含组群逻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服务社会、培养质量等五大部分的《专业群建设蓝皮书》,以及《15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视觉日记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思政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等3份附件,近12万字,成为专业群开发和建设的先行者。至今,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四大专业群全部入选上海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其中数字娱乐、虚拟影视创作两个专业群已完成三年建设任务。 数字娱乐专业群的改革尤为典型。数字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集群”和“工作室集群”,两个集群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企业集群”由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数十家数字娱乐典范企业构成,为教育教学提供来自产业的“营养”。“工作室集群”由学校牵头成立,采用“校中企”、“企中校”的建设及合作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产教技术研究,取消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产业价值的教学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培养方向,开展教学改革,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按照产业结构转型需求和新的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及时为专业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技术基因。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了9个产教融合型工作室和26个校外实训基地,设立了105个由合作企业提供、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顶岗工位。工作室把教学和市场接轨,把完成企业项目的质量和形成的产值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标准,使企业从合作中获得发展,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长。截至2004年底,学生51人次参与5部全国公映的院线级动画大电影制作,完成在电视、新媒体平台署名播放的动画短片137分钟;249人次在48期全国性动漫重点刊物上署名连载,刊物累计总发行量96万册;539人次署名参与49本漫画出版物的全流程创作,总计绘制漫画23520格,累计发行量超100万册。原创研发“数字人木夏”授权4家公司应用,累计培训行业人员41万余人次,获得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智金人奖”。2024年,包括米哈游的yoyo鹿鸣在内的10个数字人获得“数智金人奖”。学生先后获得“互联网+”上海市金奖、国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市金奖、国赛银奖,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视动画项目一等奖,全国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东赛区特等奖、国赛银奖。《影视动画专业中高职贯通的产教融合探索》获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产教融合案例特等奖并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优秀案例集,《双力融合、双向赋能:影视动画专业“创制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获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产业分析到专业整合,从顶层设计到课程体系,从项目教学到资源共享,从课程开发到新型教材编写,从传统的校企合作到艺科融汇、职普融通,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坚持类型教育特点,制定包括“产教映射图”、“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职业生涯规划图”、“学习领域结构图”、“能力进阶表”、“项目学习包”等一整套教学设计和文件,走出了一条有效益、接地气的新路,积累了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宝贵经验。 破界融合:传统专业的"逆生长" 面对广告设计这类传统专业的转型难题,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选择“老瓶装新酒”,以创新求突破。2021年,视觉学院与世界500强、国际彩妆品牌欧莱雅集团旗下美宝莲品牌展开合作,建成全球第一个“新零售社群”, 并在国际论坛上介绍经验。在“欧莱雅美宝莲美妆实训基地”,欧莱雅的产业导师“手把手”地教会了师生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直播、复盘和短视频制作,师生圆满完成“2021上海时装周”全部16场秀的不同风格妆造工作,获得企业奖金130万元。同时,受美宝莲委托,365公众号的推文全部由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群师生承担,师生的作品、短视频、双十一直播在美宝莲官网上发布。正是通过合作,让教学团队知道了时代的要求是什么,从而进一步促成了教学团队和行业企业的紧密挂钩。 2020年,学院开始和上海博物馆合作进行文创开发,整合了播音、新闻等相关专业的资源,打破传统专业边界,实现跨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展馆云讲解、文创衍生品设计、新媒体运营策划、文化故事解说、文创产品带货、短视频引流、营销数据分析等工作流程全面打通,成立“上海博物馆文创直播基地”,采用趣味短片、舞蹈、吟诵、视觉传达等多种艺术创作交融的展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对此给予了肯定,认为文创直播间的开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创“火起来”,让公众把博物馆“装进口袋带回家”。 2024年,学院基于数字文旅光影演艺产业的迅速崛起,整合广告、舞美、多媒体三个专业,形成以“数字文旅光影演艺”特点的数字化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群。与头部企业、舞台技术研究所、舞台美术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携手成立产教融合联合共同体,投入700万元配置虚拟光影设备,建立上海市高职教育“谢渝熙光影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为《上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浦江大型光影秀》、《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30余个文旅项目创作光影演艺作品和提供创意支持。牵头成立文旅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数智光影演艺工作委员会,构建创意支撑技术驱动的多模态数智光影演艺矩阵,提升学校在AI融合、虚拟演艺与光影技术等领域的专长与竞争力。 “不是专业名称陈旧,而是内涵需要重生。”通过链主企业的深度介入,视觉学院每年以1/3速度更新课程体系。当传统广告设计遇上元宇宙、直播电商,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包揽直播赛道前三甲,成功签署G-ONAIR丝路电商国别直播平台合作协议,更将代表中国征战釜山国际广告节。这种"颠覆式创新",让学院在G-ONAIR丝路电商等国际平台崭露头角。 教学革命:用产业标准丈量学业水平 影视科创学院根据产业需求,跨界整合多个专业的资源,构建“编-导-设-制-策-推”五位一体的影视文化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虚实共生,开展虚实联动;对标产业需求和国际标准,搭建全国同类院校领先的虚拟影视实训平台。专业群以产业映射图为依据,通过筛选归纳,建立由137个职业能力、548条技能要求、2241个知识点组成的能力地图;根据数据大模型生成岗位能力图谱,驱动课程开发,建立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年来,参与拍摄了《流浪地球2》、《志愿军》、《长空之王》、《孤军十二时》等6部商业电影,独立拍摄了《107号往事》、《氢能之光》等6部原创微电影和《红与绿》、《一枚勋章》、《旭丹心》等14部原创短片。作品在国内国际 A 类电影节和国家级、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比赛中获奖20余项。依托行业技术标准设立“绿灯会”机制,串联各工作室进行动态互动,实施“过程评价”,开展个性化指导。团队通过“学校为主→校企协同→企校协作→企业为主”,随项目属性步步演进;师生关系由“教师—学生”向“双师—学生”的师徒关系转变;教学环境从模拟场景向真实场景演变,逐渐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项目制课程”新形态。用自研技术实现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的同频演绎。建设的“5G+数字虚拟仿真智能影棚”配置了顶尖影视LED屏虚拟背景制作拍摄系统、实时动捕系统、实时合成渲染、数据捕捉、AR增强现实以及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一个集成行业先进制作工艺流程的软硬件综合体。虚拟拍摄技术教学实验短片《春回又春》入围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短片奖、索尼VP杯教学应用类最佳影片奖、中国创新影像大赛一等奖(虚拟制作赛道)、中国高等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学院奖评审一等奖。虚拟制片技术完成的原创短片《迭代》获得2024年度“国际大学生48小时虚拟制作大赛”总决赛金奖,成为唯一获奖的职业类院校,与北京电影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等顶尖艺术学府同获殊荣。与国内电影工业技术领军企业天津基卡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引入3套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参与创作超过180亿票房的头部院线电影,参与拍摄超过1200条大品牌TVC广告。 在表演学院,“全能艺人”培养理念打破了传统戏剧教育边界。2019年,学院开始对接上海“演艺新空间”新业态。2020年,学院受安吉市文旅局委托创作了大型实景水秀《白茶传奇》,跨界合作的成功,增强了以资源共享、跨界合作为特征的“演艺新空间”专业群共识。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学院创作了八部红色作品,彰显了“演艺新空间”专业群的特色和绩效,初步形成紧贴时代脉搏的红色文化育人框架体系。从有别于传统演出的“新空间”,拓展到国歌纪念馆的“沉浸式解说”、AI技术在演艺教学中的融入、对接“演艺新空间”的资源跨界整合、跨地区合作建设艺术特色高中等多个领域,教育教学获得了更多的“新空间”。近年来,表演学院紧贴时代脉搏和上海文化演出市场,创作了“主题微党课”系列剧目、“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剧目、“海上潮涌”主题系列短剧、“与上海共生共长”文艺作品系列剧目、“一条大河”、“国之当歌”等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题材剧目34台,参演剧目21台,演出120余场,年年有大戏,月月有小剧。一批作品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成长。作为2025年第40届《上海之春》主题演出剧目之一,学院与上海舞蹈家协会合作打造的原创光影舞蹈诗剧《上海之光》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隆重上演。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以“双师带徒”模式,“真刀真枪”的实践,将企业项目质量、产值纳入学业评价,目标是“教室就是工作室,作业就是产品,考试就是市场验收。” “破壁者”的启示:职业教育如何突围 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命题,正在深刻重构中国艺术教育生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围墙,成为产业升级的“反应堆”和人才供给的“蓄水池”,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产业变革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长三角地区影视艺术人才培养重镇,其实践超越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以“产业链需求倒逼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项目制教学、工作室孵化、产业基地协同”的三维育人体系。这种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的教育实践,不仅催生出一批行业标杆案例,更在数字内容生产范式剧变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出一条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突围之路。当其他院校还在探索产教融合的路径时,这所学院已用百万册发行量、百项行业大奖、千万级产值的实绩,书写了类型教育的生动答案。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近日公布的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评选中,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双链”融合“四金”贯穿——“金格”影视动画现代学徒班的探索与实践》、《跨界融合创新路径,构建高适应性产教融合新平台——演艺新空间新业态视角下的跨界融创探索》两个案例荣获一等奖、《产业主导,培养“创、制、跨、融”的复合型人才——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三等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2024年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7%,平均对口率达到80%,初次起薪平均6000元,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一批学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获得了不俗的收入,成长为“准职业人”。 在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产教融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贯穿教育全流程的生态系统。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在面向市场、对接市场、服务市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呈现出一派活色生香的景象,催生出一个新的办学形态。这里的影艺故事,既有青年学子在项目中成长的足迹,也有职业教育与产业共舞的探索。当课堂与片场、教学与生产、创意与市场的界限逐渐消融,一条以实践赋能艺术、以产业反哺教育的创新之路正愈发清晰——这或许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破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