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上海中职语文学科“古诗文联读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市贸易学校举行。本次活动聚焦联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通过课例观摩、专题研讨、专家引领等形式,深入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新路径。活动由上海中职语文教指委委员祝纪景老师主持,上海中职语文教指委主任、教研员应宏芳老师,教指委委员代道舟老师、汤蓓莲老师等参会指导,北片区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现场参与,百余名教师线上同步观摩。
上海市贸易学校语文组教师丁晓丹作《赤壁赋》《项脊轩志》联读课例展示。丁老师以《赤壁赋》《项脊轩志》联读教学为载体,通过AI赋能与任务驱动,呈现特色教学实施路径。课堂充分贴合中职学生学情,注重文学鉴赏与情感体悟的融合构建。课前,布置AI生成意象图、小组梳理年表等任务,搭建文本认知框架;课中以“老物件”导入创设情境,借助AI意象图引导学生对比两文在情感表达、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深度剖析苏轼的哲思超然与归有光的至情坚守。通过“两种精神突围方式的人生启示”这一核心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彰显联读教学在培育人文素养中的实践成果。 
贸易学校语文组郝琛琛老师作单元设计的介绍。郝老师首先介绍了本单元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核心,设定了人文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接着重点介绍了贸易学校语文组以“心灵深处的情感与哲思”为主题,在教授陶渊明、李白等名家作品时,突破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开展主题联读教学的实践,用诗文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多元的生命情怀,在联读的碰撞中感悟文化内涵,如通过《将进酒》与《登高》对比,体会李杜情感差异下的儒者担当;以《赤壁赋》和《项脊轩志》联读,理解不同的心灵突围路径,从而实现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与文言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 丁晓丹老师就《〈赤壁赋〉〈项脊轩志〉联读》课例展开说课。丁老师重点阐述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中的至情之美,体会文学表达的多元性,进而学会从情感焦点、表现形式等维度,精准剖析文本的深层意蕴;同时介绍了将AI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通过AI提升教师备课效率与课堂质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高媛老师、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杨溪老师、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代道舟老师,分别对本节课做了点评,从不同维度补充教学反思。作为青年教师,高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中以情为联动点,以物象为具体抓手,以一篇带动另外一篇的解读方式,效率高,让她很受启发;杨老师探讨“学习支架设计及优化”,提出联读应多样性、合理整合的原则;代老师聚焦“研讨问题的预设”,举例说明在主问题后,如何设置子问题使本课教学目标更聚焦。 最后,应宏芳老师作总结讲话。她高度肯定了教学团队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的勇气。对于联读教学,应老师进一步指出,联读课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研究,要通过对比勾连发现文本间的异同,然后要找准切入点,主问题设计要巧妙贯通一节课,有机整体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在联读过程中,教师要做两重设计,一个是联读的逻辑,让学生越读越深,能够越来越感受到文本之间的异同;一个要将联读的结构性问题转化成为具有驱动性的落地问题,支持学生对文本作深入阅读,尽量避免“程式化”的问题设计。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教评结合,评中促教”的研讨模式,为中职语文教师提供了可探讨的联读教学策略,有效推动联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参会教师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耕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助力中职语文教学的长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