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迎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助力艺术教育——艺术拓展课程研究”的市级课题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音附中副校长周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席恒教授、上音附中教务主任、钢琴家俞湘君等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中职艺术教指委部分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艺术教指委副主任徐影主持会议。 多维视角碰撞,解码AI+艺术教育融合逻辑 研讨会上,市级课题《琴键上的心灵译码》成为焦点。该课程以“经典作品驱动+情感主题引领”为双主线,围绕“希望、探索、传承、生命、哲思”五大核心育人维度,构建“希望之音”“自我追寻”等五大教学模块。通过虚拟钢琴弹奏、AI音乐创作等技术融入,实现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进阶,为中职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本。 徐影作为课题总负责人强调,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教育,既要坚守“审美育人”内核,又要探索“技术+情感”的深度融合。她提出“多维交互”理念 ——将AI技术与艺术感知、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结合,让经典作品解码更具沉浸感,让学生创作更具开放性。她还希望通过网络钢琴选修课程在中职学校的普及,让音乐能疗愈更多的学生,使他们身心得到释放。 实践案例深耕,破解课程落地关键命题 研讨聚焦“艺术拓展课程如何适配中职学情”“AI工具如何服务教学场景”等核心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课程设计:以“民族文化特色+网络选课实践”为抓手,开发“时空琴键之旅”等主题课,融合虚拟展演、线上party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 — 交流 — 成长”平台。 技术应用:借助虚拟钢琴、AI旋律生成等工具,解决“传统乐理学习枯燥”“演奏实践门槛高”痛点,让基础薄弱学生也能“弹得出、创得新”。 评价创新:构建“技能+情感+创意”多维评价体系,引入AI情感分析辅助测评,既关注弹奏技巧,更重视艺术表达中的“心灵共鸣”。 协同育人展望,勾勒艺术教育新图景 本次研讨突破“技术工具论”局限,锚定“AI+艺术教育”的育人本质。周挺指出钢琴课程的选曲要有上海特色,每个模块由易到难,要有学生反馈环节,线上教学线下交流相结合。席恒指出先要有基本的定位,自上而下的“布局”,自下而上的“战术”,以兴趣作为起点,以钢琴作为工具,以学生作为本位,以发展人的一定能力素养为核心最终达成教育目标。 当日,参会教师还围绕以“课程模块化、实践场景化、评价多元化”为路径,让人工智能成为连接“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桥梁等议题深入交流,为后续课题推进凝聚共识。这场研讨,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对话,更是“育人初心”与“创新实践”的同频共振,为上海中职艺术教育注入“科技+人文”双驱动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