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外事服务:磨砺技艺铸英姿,竞逐星光展锋芒
——我校汽车技术系第十一届星光技术大赛训练纪实报道
   2025-06-29   来源: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   

起航:磨砺技艺铸根基,寒冬砺剑燃星火

当“第十一届星光技术大赛”的号角在2024年11月吹响,汽车技术系在孔祥瑞主任的领导下迅速成立了种子队伍。陈月园老师和曹旭辉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从150名学生中精心挑选出7位优秀同学,训练随即如引擎般轰鸣启动。起初,在车间里拆装发动机、测量微米级间隙时,学生们显得笨拙而懵懂,手中的工具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每一步都带着犹豫的试探与难以掩饰的茫然。

很快,训练的节奏便如疾风骤雨般严酷起来。距离寒假仅剩一个月,学生们参照往年参赛赛题,要攻克四个项目。曾经让人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汽车保养、电路信号飘忽不定、底盘四轮定位轮胎的调试——成了日日盘踞心头的“顽敌”。为攻克一个故障点,学生们反复查阅资料,在汽修车间里反复拆解、安装、测量、调试。冬季的严寒中,每个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不为摘星,只为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技艺的锋刃,唯在磨砺中才能劈开迷雾。

进阶:假期勤学不辍,师生携手共奋进

寒假期间,学生们利用各种时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熟悉比赛流程,对比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开学后,学生们继续投入训练之中,无论是早上7点半的体能训练,还是项目训练,每位同学都认真对待。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2小时完成,再到后面的40分钟完成,训练从一开始的追求速度到后面追求质量。

在训练期间,学生所在班级都前来慰问。最令人动容的转折,是老师们也毅然踏入了训练的“战场”。当平日讲台上从容的身影,此刻也与学生一同在车底匍匐、在油污中奋战时,师生界限竟奇妙地消融了。老师坦诚分享经验,学生也大胆提出新思路,知识在汗水的浇灌下双向奔流,彼此都成了对方技艺的镜子与阶梯——原来师生关系,有时也可以成为一场相互点燃的奔赴。他们手上未愈的细小伤口与眼中沉静的光亮,正是整个团队无声的勋章。

决战:赛前攻坚克难,赛场拼搏显锋芒

4月底,名单终于出来了,5月比赛规则才出,虽然比赛内容大变样,但是学生们没有放弃。孔主任带领团队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没有车子他们就去借去租,不会的问题就去问。每天很早来学校,放学后继续加练到7.8点,每一个保险丝都是技能跳动的音符。最终,三名同学承载着全队的希望踏上了赛场。当车间里灯光下只剩下三个身影依然在拧紧最后一颗螺丝,那一刻,名次已不再重要。在日复一日浸透油污的打磨中,学生们早已悄然蜕变:技术得以精进,意志淬炼如钢,更重要的,是收获了那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静力量——原来最深的进步,是从不惧在尘埃中重新站起。

艰苦的征程落幕,但那些在车间里被汗水浇灌出的坚韧、协作与纯粹求知的光芒,已如不灭的星光,沉淀为前行的底色。大赛只是驿站,而这份在油污与星火中淬炼的成长本身,已是时间颁给学生们最厚重的勋章——它照亮了下一段更为崎岖漫长的技术之路。

参赛选手感悟

杨鑫:从一开始的准备、选拔、训练、确定,一步一步坚持下来,最终被确定为主力选手。作为汽车技术系的参赛选手,回顾备赛的半年时间,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与成长。训练初期,面对复杂的故障诊断和精准的零部件测量,常因操作生疏而焦虑。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团队的互相鼓励下,逐渐掌握了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从电路图分析到发动机拆装,每一步都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同时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含义——不仅是技术的熟练,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次比赛让我认识到,技能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考验。未来,将以更扎实的态度精进专业,将赛场上的严谨与专注延续到职业发展中。

水婧:参加比赛是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时光。手上洗不掉的机油味和每天训练完后的精疲力尽,都带来了无尽的压力。但经过反复的训练和钻研,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下有了很多信心。虽然比赛最终结果还没出来,但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技术更加娴熟,更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关键的是,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能坚持。汗水和努力都将成为未来的宝贵财富!在后面的道路上,将更加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培养自我挑战精神。

黄于翔: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汽修项目的比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从赛前紧张的备赛到赛场上的实操比拼,深刻体会到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等环节中,不仅考验对汽车结构的熟悉程度,更要求精准、高效的操作能力。比赛中,面对突发问题能快速调整方案。评委的点评也让我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工具摆放规范、操作流程标准化等,都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在比赛的保养项目中,因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比赛而忐忑,这个项目没有做得很好,希望下次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