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从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到低空巡检与空中应急,这一新兴产业链条迅速拉开,各地纷纷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竞相抢占发展先机。 然而,当“飞得快”的技术与“上得快”的项目成为普遍现象时,一个更基础、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始浮现——谁来驾驭这片新空域?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准备好了吗? 一、“只重技能”之下的结构性隐忧 梳理当前低空相关职业教育发展,表面上“供给热潮”已然形成,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陆续开设无人机操控、空域通信、通航维修等新专业,招生火爆,就业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如果将视角拉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则会发现严重的结构性短板: (一)课程体系“重技术、轻人文”:绝大多数教学方案仍聚焦于设备操作、程序训练、标准化考核,极少涉及伦理判断、空域治理、数据权属、公众沟通等人文素养模块。 (二)师资结构“偏理工、缺通识”:不少教师由机电或自动化专业转型而来,人文社科背景严重缺位,难以支撑跨学科内容教学。 (三)培养导向“唯就业、轻责任”:“快速上岗”被视作核心目标,忽视了技术滥用、飞行扰民、数据滥采等潜在社会问题带来的治理风险。 而这,恰恰是当前低空经济“上热下虚”的深层根源。 二、国际经验启示:低空人才应是“技术+判断”的复合体 从全球实践来看,欧美等国家早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伦理+技术”的双元结构。例如: (一)德国“双元制”体系中,学生必须参与环保监测、社区服务等社会责任实践,无人机常被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环境保护; (二)新加坡理工学院将“工程师宪章”纳入教学核心,强调“技术向善”与社会公共责任; (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诺曼底学者项目”通过战场遗址考察,培养工程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风险判断力; (四)丹麦DIS课程将可再生能源与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结合,训练学生对技术外部性的综合评估能力。 这些经验共同表明:技术越前沿、场景越复杂,对从业者的系统性思维、人文判断和公共沟通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三、回应现实挑战: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四大方向 若希望真正服务低空经济的长期发展,而非仅满足短期“供人所用”,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亟需进行如下重构: (一)课程体系重塑:将“技术伦理”纳入主干框架 将《空域法律与公共治理》《技术伦理导论》《数据边界与社会责任》纳入核心课程;开设情境模拟课程,如“低空突发事件伦理决策”“城市空域公共协商演练”等,增强学生对复杂情境的处理能力;支持开设微专业,如“城市空域传播与舆情引导”“低空安全与公众沟通”,提高综合素质。 (二)师资与机制建设:构建“技术+人文”双导师制 鼓励工科教师进修社会科学内容,或跨校联合引入法学、心理、传播等专业教师;建设“低空社会责任实验室”,开展跨学科课程共建;引入公益项目案例教学,如居民区低空飞行沟通机制、公益监测任务实施流程等。 (三)产教融合重构:让企业成为公共价值共建者 企业订单班需设置公益服务模块,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监测、应急救援、空域知识普及等项目;联合制定《低空从业伦理指引》,将技术应用的公共影响评估纳入校企共建标准;鼓励企业CSR负责人进入校园参与育人,强化“社会影响力”导向。 (四)评价与激励改革:让“责任力”成为硬核指标 在人才测评中增加“伦理判断力”“公共沟通能力”“社会协同意识”等维度;建立学生“人文成长档案”,形成全过程记录;对在课程创新、跨界融合、人文实践中取得突破的院校与企业予以政策与资金激励。 低空经济不是一个“飞行器的产业”,而是一场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新演练。未来低空社会的核心,不是设备性能的简单比拼,而是制度设计、风险控制、公共信任与伦理底线的多重博弈。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人”——具备跨界理解力、责任意识与系统判断力的复合型新空人才。 我们不能用工业化思维制造“操作员”,来匹配一个需要“系统治理者”的未来。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挑战,更是时代留给产业、社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道深远考题。 【内容摘自2025年度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重大课题《职业教育助力上海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路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