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建设
艺术赋能心理课堂,创新驱动教学成长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顺清)工作室专题学习活动
   2025-07-08   来源: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顺清)工作室   

为推动艺术形式与心理课堂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创新效能,2025年6月25日,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顺清)工作室成员参与了由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中小学专委会、上海市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委会联合主办的“表达性心理辅导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学术会议并开展专题学习。本次会议分两个同步主题专场:分别是专场一“绘画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和专场二“制作类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绘心融艺启智成长

专场一在杨浦区教育学院致和楼304教室举行,由崇明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魏超波主持,5位教师带来了精彩的案例与实践分享。

杨浦区黄兴学校赵思迪以“愤怒的化学实验”解析情绪,助学生理解并管理愤怒情绪。青浦区颜安小学曹锋借《拖延怪的那些事》,通过绘画、小组展示等结合叙事疗法,重构学生对拖延的认知。崇明区魏超波在《情绪 hua - hua》中,以“话 — 画 — 化”三步法引导学生表达情绪,教授应对策略。金山区王丹洁在《从“情绪外化”到“关系重构”》中,通过音乐冥想与涂鸦,助学生觉察情绪、重构关系。宝山中学李文君以《翻转吧,鸭梨君》示范绘画减压,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自我赋能。

杨浦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朱炜老师对本场专题分享进行了点评,五位教师的绘画艺术心理课体现“融、容、荣”特色:学科融合以美育心,课堂涵容共情育人,多元互动激活成长。他强调教师要以专业素养钻研教学,转化学生资源,传授方法,实现以心启智、赋能成长的目标。

手作润心聚力前行

专场二在杨浦区教育学院致和楼300室报告厅举行,由奉贤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谢怀萍主持,5位教师展示了制作类艺术的心理育人价值。

嘉定区华江中学赵娜老师以《独一无二的叶子》为例,用树叶贴画等活动开展生命教育与自我认知。同济附属七一中学金小燕老师借《手作疗愈挫而不折》,通过《小方历险记》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疗愈挫折。奉贤阳光外国语学校王诗晗老师以“美人痣”课例,用人物卡片和彩泥帮学生理解美之多元。奉贤肖塘中学侯陈昊老师通过“泥塑情绪”,利用彩泥让学生探索情绪接纳。南汇中学汪海云老师在《OH高中,我来啦》中,用OH卡牌助力新生自我探索,挖掘成长资源。

静安区教育学院心理正高级讲师杨红梅老师对本场专题进行了点评,肯定制作艺术让心理课堂更具实践性、体验性,鼓励教师应选用树叶、彩泥、OH卡等多元媒材并依据教学目标动态调整,挖掘材料象征与创作过程的隐喻,还需注意适度引导,遵循“表达——澄清——领悟”逻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成长。

思想碰撞赋能教学

两场活动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丰富了教师艺术融合心理教学的方法储备。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顺清)工作室成员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系统整合前沿经验,创新性地将绘画疗愈、手工创作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机融入日常心理课堂教学,助力学生实现情绪疏导与心理构建的双重成长,为新时代心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学员共话收获成长

陈洁怡:此次学习,收获颇丰。作为小学心理教师,常常希望帮助学生清晰表述内心想法与感受。而绘画类表达性艺术活动能突破语言局限,让学生借艺术形式澄清想法、觉察感受。此外,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心理课堂也应当尝试融入AI技术,为课堂注入活力,提供丰富素材与互动形式,让心理教学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

李鸿燕:五位老师以叶子、卡纸、彩泥等为媒介,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成长议题融入艺术创作。朴素材料化作学生内心代言人,突破语言局限。当双手触碰媒介,艺术如钥匙开启成长对话。在艺术与课堂的交融中,教育以温柔力量显形:借艺术之桥、创作之引,让成长中的灵魂在无声表达中被看见与理解。

曹雅静:参加了表达性艺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学术会议,收获满满。在制作类艺术专场中,5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我们跟随着一片片落叶、跟随着小方、有痣小人、彩泥和OH卡一起探索了不同的主题,各位老师灵活选取材料,透过材料的隐喻一步步引导学生,引导着大家表达、澄清、自我整合。在扎实的技术之外呈现了一幅幅饱含意义与美感的作品。

沈艳玮:参加了表达性心理辅导培训,让我对绘画艺术在课堂的应用有了全新认识。跳出小学视角,看到这项技术在初、高中阶段的独特价值,深刻体会到表达性心理辅导贯穿全学段的重要意义,让我看到绘画艺术跨越年龄的心理疗愈力量。我将把所学融入小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内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