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以创智教师共同体锻造路径探索分享为主题的2024学年第二学期校本研修教师发展专场培训在中原校区剧场顺利举行。本场研修主要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提升的六大能力(道德素养、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数字能力)为目标,针对学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呈现四需现状(需夯实教学基本功、需强化教师科研能力、需切实提升数字素养、需全面提高双师素能),结合学校教师发展五大计划,分享在构建以创智教师实践共同体为载体的合作共享的学习生态系统中,共同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多维度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活动由科研室陈艾娜主持。本次研修以创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四大支架”锻造路径为主线,从师德素养支架、教学素养支架、研究素养支架、技术素养支架四个板块分别进行成果分享。 【师德素养支架】:从转型到坚守,一份初心变的对教师岗位的热爱 师德是教育的基石,在教育岗位,唯有热爱,必行远方。职业教育更需要一份热爱、一份坚持、一份匠心和一份坚守。汽车专业教师周强以《从“汽车维修工”到“汽车专业教师”》为题讲述了自己从学生到学校,到企业再回到学校的成长故事,他面对不同岗位上的困惑都没有轻易放弃,向我们传递了对岗位的坚守与热爱,这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 朱浩岩老师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但却立足课堂,兢兢业业,通过不断钻研技能,研究教学方法,为他的课堂育人注入精神养分。他用一段段现场《蓑衣黄瓜花刀成形》的课堂展示,向老师们呈现了黄瓜刀切不断行云流水的精湛技艺,令现场老师们赞叹不已,同时在朱老师的课堂中不断地传递了刀工的精湛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炼、简单的事情反复做才能磨炼意志和匠心,这种对技能的精益求精的敬畏值得每一位教师共勉。 【教学素养支架】:教学基本功锤炼铸就教师成长 如果说师德素养是创智教师共同体锻造的重要基石,那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则是衡量课堂质量的重要规尺。课堂教学既要有规范,又要有思考如何成就一堂更有质量的课堂。学前教育专业的袁明秋老师分享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幼儿音乐基础》的应用实践的专题汇报,让现场的老师们感受到学生能在律动中学习,在音乐情感表达中创作的魅力,同时袁老师现场用一段即兴的打节拍的音乐互动游戏激起了培训现场老师们的学习热情。袁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激活课堂,为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的转化提供重要借鉴,这是教师们基本功的生动诠释。 刚入职的音乐专业教师蔡逸舟,通过对比自己研究生时期的教学设想与踏入工作岗位课堂实际教学真实感触,与老师们做了关于《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以永不消逝的电波课为例》的分享。蔡老师找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出发,打破学科壁垒,重构教学内容,不局限“听-评-析”,而是将音乐、历史、舞蹈和思政深度融合,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成就了一堂具有历史厚度、生命质量的课堂,而她身上的这些创新探索,不禁锢的思维品质也正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重要素养。 【研究素养支架】:跨学科突破困境,促进研究思维再提升 在研究素养支架中,教师们需要提升的能力是科研能力,也就是问题研究的能力。正如校长经常说的,课题源于问题,问题促进研究,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如果解决,那么我们的课题也就有存在意义和价值。酒店专业教师陈艾娜和心理教师刘晓丹现场运用“小品+解说”的形式分享了基于跨学科视角的《饭店服务心理》课程重塑探究。内容聚焦在酒店专业学生未来面对工作岗位如何运用好心理学知识做好对客服务。陈艾娜老师运用“岗位技能”的成长与筑梦作为主基调,对应匹配设计与岗位专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形成7个项目化主题,贯穿学生专业成长路径,梳理心理学教材设计7个板块的脉络知识内容。刘晓丹老师则细化了心理学知识体系和应用的技巧,现场与老师们幽默的互动,探讨语言表达的魅力,从共情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把现场的欢笑声推到了气氛的高潮,赢得了现场的热烈的掌声。两位老师用教学改革探索的思路,聚焦问题源头,最终呈现一学期学生的知识与心理双线成长,这个研究问题不仅解决了教学困境,还指向了学生成长,更是教师研究思维的再提升。 德育主任张幸怡老师携带音乐专业和学科教师团队为我们带来了一次特别的“双导师共育”模式实践的分享。老师们分别从音乐学科成长、文化素养成长以及心理成长三方面分享了音乐专业学生考入大学圆梦过程中给与的个性化与合力指导的经验。我们看到了音乐专业育人团队的合作力量,有互补,有思维碰撞,更重要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达成共识,才能形成今天的育人成果。也正是张老师多年来双导师共育模式的实践,收获了市级课题立项并持续收获成果。这是从实践中凝练科研,再反哺育人实践的最好的典范。 【技术素养支架】:AI时代变迁的本真回归 随着AI时代的迅速发展,专业迭代升级也是迫在眉睫。面对传统艺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亟需思考如何用好AI,激活传统艺术课程,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专业朱锐锦老师以《AI非遗活化——缠花数据统计/少林功夫叙事教学》为题,和大家分享了运用AI赋能课堂活力的技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她的课堂选材和有意识的精神传递则是分享中的核心亮点。少林功夫关关难关关关过的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精神文化是本课题中思政的巧妙融入的体现,更是激活历史事件的思维发展的创意设计,这是AI时代教师们需要具备的培养学生向上发展思维的新使命、新任务。 继艺术文科类教师的AI活化非遗的主题分享后,两位工科类教师也为现场老师们呈现了AI技术在职业教育的应用与思考。数控专业程晓老师用MASTERCAM软件向大家呈现了先进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活力,和产品制作的效率提升,同时又强调回归到职业教育本真的追求,即技术的迭代变化无法替代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精细加工的匠心以及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专业范猛老师从匠心底蕴的视角和老师们分享了汽车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演示了AI融入岗、课、赛、证的教学方法,为老师们提供了技术应用的技巧。而他也同样在解析了技术与知识融合的基础上,提到了追求卓越的匠心才是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技术灵魂,要拥有本真的学习功底,巧妙融入技术,才能水到渠成地成就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AI新时代下,学校创智教师实践共同体不仅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不能摈弃扎根职业教育岗位的匠心、坚持、热爱和坚守。本场校本研修的教师发展专场培训为老师们呈现了教师队伍在四大支架(师德素养、教学素养、研究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支撑下的共同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收获良多。曹蓉校长在活动尾声表达了本次教师发展专场研修中创智教师实践共同体建立的重要性,和肯定了阶段性成绩。同时也向老师们分享了作为特教点的学校建设和专业发展情况,提出创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外延还可以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她表示,也希望未来老师们能继续通过共享、合作实践平台,开阔思路,共同成长,为提升教师的六大能力继续相互赋能,携手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