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化学实验操作、性能测试技能与教学水平,确保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和专业性,6月30日到7月11日,学校化学工程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场涵盖多项化学实验操作、性能测试的专题培训。材料智造教研室和分析检验教研室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在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使用、气相色谱分析、化学创新实验、聚合实验及性能测试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学习与实践。 滴定操作:夯实基础,精准把控 滴定实验是化学分析中的基础操作,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培训中,经验丰富的宋正芳老师首先对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常见滴定方法的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随后现场演示了滴定管的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调零以及滴定终点的判断等关键步骤。教师们分组进行实操练习,从手部姿势到溶液滴加速度的控制,都力求精准规范。针对操作中出现的气泡残留、读数误差等问题,宋正芳逐一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大家掌握减小误差的技巧,夯实实验教学的基础。 仪器操作:掌握利器,拓展视野 分光光度计和气相色谱仪是现代化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精密仪器。在分光光度计使用培训环节,高文杰老师带领教师们学习了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在物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大家熟悉了样品溶液的制备、比色皿的正确使用、仪器的校准以及数据的读取与处理流程,明白了如何利用分光光度计探究物质的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则让教师们领略到了分离复杂混合物的 “神奇力量”。高文杰详细讲解了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工作流程以及色谱柱的选择、载气流量的控制等关键参数设置。在高文杰的指导下,教师们进行了样品的进样操作,观察色谱图的形成过程,并学习了如何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些先进仪器的操作技能培训,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专业视野,也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 创新与合成:激发潜能,探索未知 化学创新实验与聚合实验培训环节充满了探索与挑战的乐趣。在化学创新实验部分,陈玲琍老师带领教师们围绕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共同探讨了多个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实验设计方案。大家集思广益,从实验原理的可行性、实验材料的易得性、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聚合实验则聚焦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过程。王志平介绍了常见的聚合反应类型,如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并演示了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等简单聚合物的合成实验,观察单体到聚合物的转变,了解聚合反应的条件控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教师们对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思路。 性能测试:解析成果,深化认知 实验产物的性能测试是衡量实验成果的重要环节。培训中,张慧颖带领教师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相关仪器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大家深入理解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如何根据性能需求调整实验方案。这一环节的学习,使教师们能够更全面地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老师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参与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更对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有了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