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材料工程:师生家长共探心理健康教育新路
——“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八讲圆满
作者:闫冬蕾   2025-07-17   来源: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合影.jpg

7月9日19时,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华东片区)和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主办的“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八讲《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时开讲。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市三新学校松江思贤分校、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健康医学院承办。

主持人颜苏勤.jpg

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专家工作室专家、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颜苏勤担任主持人。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谌明举担任公益讲座联合主持人。本次活动由千纸鹤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直播平台在线直播,参与者有来自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实践基地及全国各地的学生、教师和家长。 

本次讲座主讲人张贞老师。张贞老师是上海市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书记、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员,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三全育人”导师。

讲座伊始,张主任以“Z世代”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Z世代”青春期的七大核心特点,包括身心剧变、自我同一性探索、同伴关系优先等,其中着重剖析了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对青春期孩子的重要影响。她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友谊的渴望异常强烈,能否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伴交往也是青春期孩子收获社会认同、学习交往模式及获取情感支持的关键途径。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他们能够明确自身定位,提升社交能力。在遇到烦恼时,他们渴望从同伴处得到慰藉,健全自身的心理支持网络。

专家张主任.jpg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张老师指出,亲子关系在这一阶段则面临着挑战,亲子冲突可能增多。家长要学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长。同时,家长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同时沟通方式也要做出改变,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化解矛盾冲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在剖析完Z世代青少年特征后,张主任提出情感养育理念,为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思路,指出情感养育以建立安全深厚的亲子联结为核心,需紧扣 “情绪为核心、关系为基石、回应为关键、引导为责任” 四大要点——情绪是孩子内心的镜子,关系是成长的支撑,回应是信任的纽带,引导是成长的助力。

对于情感养育如何融入家庭教育,张主任也给出了五条实用建议。其中,支持孩子社交活动是首要方面,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独立社交空间,不过度控制孩子的社交,不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同时在家庭中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孩子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培养孩子成熟社交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关系压力时,家长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如孩子与同学有矛盾,能够以客观的立场引导孩子冷静思考、主动沟通,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对于异性交往,家长不必过于警惕,能够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待,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围绕家长普遍困惑的 “手机成瘾、追星文化、二次元沉迷” 三大现象,张主任提出 “疏堵结合” 的引导框架,强调,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家长应先了解孩子兴趣背后的心理需求,而非一味否定。

具体策略上,针对手机过度使用,可通过 “家庭契约” 明确使用边界,设计替代活动转移依赖;追星行为可转化为榜样教育,让偶像力量成为进步动力;二次元爱好则需家长主动了解文化语境,构建跨次元对话,引导孩子将热爱转化为特长。

“自我破局”的主题引发与会观众的深度共鸣。张主任呼吁,家长面对亲子矛盾时应避免简单粗暴,并提供 “478 呼吸法”“寻找积极意图” 等实用技巧,帮助家长管理情绪、冷静沟通。她特别提醒道,孩子的情绪爆发可能是一种“求救信号”,将亲子危机转化为成长契机,是智慧养育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情绪觉察、自我关怀等方法关注自身情绪。张老师在总结中寄语家长:应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陪伴青春期孩子,努力成为 “照亮前路的灯塔”—— 不决定航线,却能指引方向;成为“敞开怀抱的安全港”—— 不阻挡风雨,却始终提供庇护。

谌校总结.jpg

讲座尾声,联合主持人、我校副校长谌明举简要总结了张老师的精彩讲解,指出张老师通过深入剖析Z时代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征,为智慧养育奠定基础;详细阐述情感养育的概念、方法与技巧,并针对现今青少年过度沉溺手机等不良现象进行解读并给出应对策略,为家长提供了智育新思路。谌明举对张老师的精彩讲解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期盼张主任日后能够继续带来更多精彩的讲座,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智慧启迪。

 “多维协力 护航青春”第六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八场圆满落幕,现撷取部分感悟分享如下: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姚成刚老师:听“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心理讲座后深受启发,作为中职校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充分理解Z世学生心境况和青春期七大核心特征。讲座通过对情绪进行解码,为做好家庭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切入口,引导家长不断积累心能量。通过对青春期三大现象的分析,借助生动案例为家长提供了四维策略、三步引导、认知重构等新思路。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要用心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每个青春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上海市商业学校 姚燕婕老师:作为一线中职心理教师,聆听张贞主任“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她深刻剖析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围绕“手机过度使用、追星行为、二次元文化”三大现象,提出了具体且有温度的应对策略。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为我们班主任在建班育人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张主任强调家长要学会自我关爱,这也提醒我:并不是孩子没有问题家长情绪稳定,而是家长情绪稳定,孩子才没有问题。

松江区心辅中心 王大辉老师: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三大行为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论是沉迷手机、盲目追星,还是深陷二次元世界,这些看似“问题行为”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孩子们对认同感、情绪出口和价值寄托的强烈需求。张贞主任以真实鲜活的案例和科学详实的数据,深入剖析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咨询辅导中,更多关注如何助力家庭构建亲密、尊重、共成长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力量,获得更多心理资本。

松江区心辅中心 付涵韵雪老师:张贞主任以“场外指导者”比喻家长角色,强调情感养育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通过建立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接纳、关系构建、及时回应和正向引导四大特征,展现了情感养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特别是“三盏灯原则”和“情感bank”等具体方法,让我对情感养育在青春期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控制孩子的情绪,而在于教会他们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 徐愫雯老师:聆听了张贞主任“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的讲座,我深有感触。张主任围绕青少年沉迷手机、盲目追星、深陷二次元世界这三大行为现象,结合真实案例,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深入浅出,指导家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家长学会如何“讲话”,“讲孩子爱听的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讲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方向,作为中职心理教师及班主任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解学生之忧,育时代新人。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赵静老师:青春期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认知逐步觉醒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心理需求与成长节奏。张贞主任在讲座中关于同伴关系、情绪管理与手机使用的分析,引发了我很多共鸣。青少年在追求认同与独立中不断挣扎,我们要给予他们理解与引导,帮助他们在友情中学会边界,在情绪中学会表达,在使用科技中学会自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今后,我将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融入更多心理关怀,用耐心和共情守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步伐。

观后感合影.jpg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 张燕会老师:参与此次讲座,如同推开一扇青春智育新窗。张贞老师以深厚专业积淀,剖析青春期智育密码 。“懂青春” 是智育起点,青春期孩子有独特心理与需求,共情、尊重,方能搭建沟通桥梁。老师分享的案例里,从理解学业焦虑到洞察成长困惑,让我明白智育不是生硬灌输,是走进心灵的陪伴。探索新路子,更启人深思。新时代智育,要打破传统藩篱,融合心理、社会等多维度。无论是家校协同的创新模式,还是以实践促成长的思路,都为育人者指明方向 。这场讲座,让我深知智育使命厚重,它关乎知识传递,更系青春心灵滋养。愿以所学所悟,化作春泥,护佑青春成长,在智育新路上,与孩子们双向奔赴,共赴繁花盛景。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 陈凤娟老师:再次聆听张贞主任的心理讲座,收获满满。在《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心理讲座中,她从现象描述到本质剖析,阐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七大心理特点,张主任的讲述生动形象,如理性叛逆、刚需抠门等词语表达让人耳目一新。结合实例提出的 “手机过度使用、追星行为、二次元文化”三大现象的应对策略,具体且有可操作性。通过讲座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以陪伴者的角色,通过团体辅导、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社交能力,营造积极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

上海市三新学校松江思贤分校 赵芝怡老师:聆听张贞主任“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讲座,作为一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深感其洞见切中肯綮。讲座不仅精准勾勒了Z世代青少年独特的心理图谱与时代烙印(如手机依赖、追星、二次元现象),更深刻揭示这些“问题行为”背后对认同、情绪出口与价值寄托的深层渴求。这让我深刻反思:在跨越儿童期至青春期的九年教育中,心理工作的重点应更聚焦于赋能家庭,协助构建滋养性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积蓄心理资本。同时,张主任强调的“家长/教师情绪稳定是基石”的理念,也提醒我们自身需持续修炼“心能量”。未来工作中,我将更注重发展性视角,用心解码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助力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绽放独特光彩。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郭星园家长:在观看了这场以“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为主题的讲座后,我收获颇丰。张贞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背景,围绕青春期心理与智育创新展开讲解。讲座让我认识到,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至关重要,而智育也需不断探索新方法。我也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朱奕家长:这场讲座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作为家长的焦虑与盲区,也让我学会用更包容、更智慧的心态陪伴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株正在拔节的竹子,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足够的空间扎根。未来,我想试着收起“管教”的执念,多一份“理解”的耐心,陪他在这段独特的旅程里,慢慢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董诗怡家长:今天带着女儿一起观看了关于青春期线上公益讲座,此次的公益讲座内容直面剖析了当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让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更能直观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理解、引导。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已不能用我们青春期所经历过的经验去沟通,也不能一味的拿着父母的姿态去命令孩子,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我很庆幸,虽说我们家的亲子关系本身维护的还是不错的,有事都是商量着来,女儿也非常的尊重我们。但通过这次讲座,我们能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沟通。女儿也作为班上的心理委员,也能更多的了解同事们想法,去更多的帮助同学走出困境。以后学校类似的公益活动我们也会积极的参与其中。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薛辰玥家长:看完张贞老师关于青春期孩子特征的分享,我深受触动。老师说的沉迷手机,锁门,莫名其妙发脾气的特点,和我孩子一样,青春期孩子渴望独立却又依赖,敏感多虑且情绪波动大。作为家长,我意识到需调整相处模式:收起说教,用“我理解你”替代“你应该”;尊重锁门的边界感,用便签传递关心;关注情绪而非成绩,陪她做喜欢的事。最重要的是放下控制欲,做“后盾”而非“主导者”。理解是沟通的钥匙,唯有读懂成长的密码,才能陪孩子平稳走过这段特殊时光。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 唐乐幸家长:听完张贞主任《用心懂青春 探索智育新路子》的心理讲座,作为家长深有共鸣。张主任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讲述的形象生动,我意识到,原来孩子放学后急着和同学打球、分享校园趣事,并非“贪玩”,而是青春期的情感刚需。她对“手机过度使用、追星行为、二次元文化”三大现象提出的应对策略,对我的启发也很大,我会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作为家长,我也要做好自我关怀,做好孩子的情感养育,通过支持孩子的社交活动、了解孩子处理压力和冲突的方式等,与孩子共同成长。

上海市商业学校 钟爱家长:新时代的成长,既要让孩子接触前沿科技,更要构建“懂青春”的沟通模式。就像人工智能需要不断学习用户需求才能更贴心,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也需要“更新认知系统”,理解Z世代的语言体系与价值追求。当孩子的爱好被尊重,他们才会更愿意打开心扉,将这份热情迁移到学习与成长中,在兴趣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上海市商业学校 钟爱同学: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青春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发光。”这场讲座不仅让我看到了Z世代的鲜活与多元,更让我懂得,尊重我们的爱好不是“纵容”,而是给予我们探索世界的底气。愿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青春路上的“同行者”,用理解替代评判,用支持点燃热情,让青春在多元与尊重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智能新路子”。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王梓程同学:观看青春期讲座,收获颇丰。讲座点明青春期过渡关键,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谈及与家长交流矛盾,强调理解与沟通。青春之路波折,我们易冲动,家长或不解。此番讲解,让我知换位思考之要。今后,我会尝试冷静表达,主动与家长谈心,化解矛盾,以平和之心度青春,让成长之路更顺。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邵兰兰同学:在这次心理讲座中,我对“青春期的自我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波动、叛逆行为,都是心理发展的一部分。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关于亲子沟通的部分——青春期的我们,常常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又渴望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我发现,过去我总是选择沉默或者逃避,导致父母误解我“不懂事”。听了讲座后,我想尝试用更平和、更真诚的方式去表达我的想法,比如通过写纸条或聊天工具来传达我的情绪。只有学会表达,父母才能真正“看见”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我能更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让家庭关系变得更温暖。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蒋慧媛同学:青春期是我们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同伴交往、情感教育和手机使用,都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朋友的认可就像灯塔,能带来温暖和归属感,也可能让我们在盲从中迷失方向。学会在合群中保持独立,是成长的必修课。青春期的情绪像过山车,时而高涨,时而低落,我们要学会识别情绪、接纳情绪,并勇敢表达自己,理解亲情背后的关爱,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内心。手机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但也可能让我们沉迷其中、失去专注。只有合理规划使用时间,才能让它成为成长的好帮手,而不是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