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建设
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提名人选 | 施晓燕:坐上绿皮车,陪你走出大山……
作者:何晓莉   2022-09-16   来源:上海职教在线   

1.jpg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互相照亮的过程,我很感恩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了非常多的爱,他们的幸福快乐也成为了我最大的动力。”

——施晓燕

 

本期教师名片:

拥有18年教龄

中华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处主任

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人选

高级讲师

上海市十佳班主任

全国温暖工程实施二十五周年优秀项目责任人奖获得者

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一等奖获得者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上海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作者|何晓莉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地处乌蒙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与上海有着2000公里的距离。彼时的毕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破败的景象依然可以从老照片中觅得踪迹,而现在的毕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见证地。施晓燕就在这里和她的毕节学生一起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一次承担,十余年坚守

说起施晓燕和毕节学生的故事,时间要追溯至2010年,中华职业学校开始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同心毕节项目”,彼时作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她主动请缨,承担起教育帮扶班的班主任工作,而这一承担就是十余年。十多年来,她陪伴着乌蒙山贫困地区学生走出大山,走向梦开始的城市——上海,再陪伴着学有所成的他们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走向新的生活。

2.jpg

施晓燕跟记者分享,“现在每年去毕节接学生的时候,不敢喝太多水,因为路上的时间非常长……“,看似云淡风轻的经验总结,是她十余年坚守的感慨。2011年第一次去毕节接学生的时候,从贵阳到毕节20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糟糕的路况,大巴足足行驶了8个多小时才到达毕节,那一刻,她切身体会到这群毕节的孩子们求学之路有多么不易。也是在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内心这份责任和信念,努力践行“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老师,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妈妈,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够聪明,所以他们不要我……”回忆起在火车上一位学生对自己说的话,施晓燕的言语里充满着心疼对记者说道:“从毕节走出来的这群孩子们,他们拥有着至善至美至纯的心,但也因为原生家庭的特殊性,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在那个瞬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的心,陪着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3.jpg

爱是教育的灵魂,施晓燕老师也做到了用更多的爱去陪伴毕节学生们的成长。新生军训的时候,为了打破孩子们初到上海的陌生与不适感,她的行李里带的最多的就是辣酱,希望用家乡熟悉的味道缓解学生们的思乡之绪,而这一“辣酱”的故事也成为了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们之间代代相传的爱的“秘密”。学生生病,她照顾;学生治疗,她垫付医药费;学生过节,她陪伴;学生24小时在校,她的手机就24小时待命,如果用一组词来形容这群毕节学生与施晓燕的关系,我想用“孩子”与“临时妈妈”再合适不过……

坐上绿皮车,陪你走出大山

每届毕节班的新生和施晓燕的初次见面,都会始于一辆绿皮火车。从一开始唯一的交通方式到现在的“开学第一课”,2022公里的绿皮车硬座上留下了这群毕节孩子们最难忘的回忆。

这趟单程将近3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施晓燕已乘坐了十多个年头,有人调侃她“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施老师”。有人问她,有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了,还坐绿皮车不累吗?答案是,累啊,当然累,两个晚上合不上的眼,近30个小时无法伸直的腿……又怎么会不累?但这趟绿皮车上的经历,是这十余年,这群毕节孩子梦想开始的第一站。

4.jpg

第一次做毕节班班主任前,她做足了功课,这群孩子的原生家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原生家庭缺失的爱折射在他们身上就变成了一定程度的自卑、焦虑和迷茫,也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施晓燕萌生了和学生一起坐绿皮车的念头,在密闭的车厢空间里,她希望能给予这群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让他们对自己敞开心扉,信任自己,也希望去激发学生感受幸福、向往幸福的能力和动力。

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上,有着毕节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在这个课堂里,施晓燕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成长中快乐瞬间,也启发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和幸福。当和学生们谈起梦想时,有人说离开大山是为了去学技术,有人说是去看看,有人说是为了以后赚大钱,也有人说是家里人让他去的……但无论此时学生走出大山的初衷是什么,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成为了施晓燕后续为之奋斗的方向。于是,她在这“开学第一课”上作中华职校的校史介绍,用优秀校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她会和学生一起算账,帮助他们合理支配自己每个月的支出;她也会和毕业的学长连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启发后来的新生们的职业梦想……

5.jpg

“当时在车上,有位同学不慎遗失了生活费和证件,孩子哭的非常伤心。我当时就抱住她跟她说,没事,有老师在。随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列车员和相关部门,为孩子补办相关证件,为孩子垫付了生活费,希望能够让孩子安心学习,无后顾之忧。当后来听到这位同学说,在那一刻,施老师就是我全部力量的时候,非常感动,那个瞬间真的觉得我和这群孩子们是‘相依为命’的共同体……”回忆起坐绿皮车的经历时,施晓燕表示,老师的潜能是无限的,自己也是在摸索中变得愈发强大,在第一次去毕节接孩子们前,她从未坐过绿皮火车,甚至连行李摆放如何操作都显得陌生,但为了给足学生们底气,她还是佯装熟练的样子,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带着孩子们坐上绿皮车,走出大山……

带教毕节学生的十余年里,施晓燕老师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求学道路的辛苦和幸福,让他们学会珍惜和努力。每当有孩子想中途放弃学业时,她常用这样一句话劝他们,“当初我们一起坐绿皮火车来到上海,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再大的困难,老师都陪着你们一起……要坚持下去,坚持自己走出大山的初衷……”

互相照亮,用爱见证彼此成长

和施晓燕老师的通话里,非常高频出现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互相照亮的过程,我很感恩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了非常多的爱和信任,他们的幸福快乐也成为了我最大的动力。”

有这样一段放在施晓燕心中的往事,也成为了她心里抹不去的伤痛。小李同学,在实习期间得了骨肉瘤,他家庭困难,母亲病逝,家里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谋生。此时,施晓燕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她是孩子的依靠。没有时间悲伤,她带着各方募集的十多万元善款,第一时间赶到贵阳为孩子送去救命钱,病房里的孩子看到她时眼里喜悦的光芒令她永生难忘。但来势汹汹的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孩子17岁的生命,小李同学的QQ空间动态永远停留在了“谢谢老师从上海赶来看我”……

6.jpg

在这次的大上海保卫战中,施晓燕坚守校园防疫一线,3月13日至6月,她克服了母亲生病、儿子年幼等等困难,打着地铺留守校园至6月,陪伴留校学生。这期间,她克服困难,用好教育契机,重视情绪疏导,正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准封闭管理期间的各项困难,做到了让远方的家长放心。

疫情期间,这群留校的毕节学生还亲手制作了感谢信、贺卡等礼物送给了留校防疫的教职工。他们告诉施晓燕,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购买昂贵的礼物,但还是想用自己的心意去感谢照顾他们的老师的付出。那一刻,施晓燕心里非常欣慰,这群孩子虽然在原生家庭里缺失了部分的爱,但他们并没有失去爱人的能力和心。

7.jpg

施晓燕常说:“教育是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老师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有戒尺,让每一个学生有成长。”她高尚的师德、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赞誉。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毕节学生的返乡之路异常辛苦,她想尽办法和各方协调,让孩子们回家的路能更顺畅一些。学生回家那天,她一直等到凌晨2点多,所有的孩子都顺利从贵阳转运到毕节的隔离酒店,都安顿好了,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休息了两三个小时后,她再次起床,赶着送第二批学生去乘坐高铁。

“今年8月10日我赶往了云南沧澜支教,这中间恰好经历了一次新生开学,我也匆匆与新生们见了一面。很多已经毕业回到贵州的学生得知我在云南支教时,经常会跟我说老师你放心工作吧,有我们呢!我们现在长大了,可以照顾学弟学妹了,我们也是被你和学长学姐们这么照顾着长大的……很多时候,学生们跑的比我更快……每年去接新生来上海时,往届的学长学姐都会来火车站送我们,偶遇火车晚点时,他们甚至会因为能和我再相处多一点时间而感到开心。”当说起这群毕节学生时,施晓燕言语间总是透露着骄傲与温暖,她时常感慨,自己何德何能能够收获这群可爱的毕节学生这么多的爱和信任,在互相照亮的过程里,他们也在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这样的故事,在这十多年,有很多很多,她用自己的“爱”温暖了这些学生们前行的道路。而学生们也在温暖着她的前行,在接新生时,毕业的学生们常说,“施老师,当初的我们也是这样迷茫,害怕,谢谢你当初的不放弃和陪伴才有了今天勇敢和追梦的我们……”

陪你学会思考,伴她不忘初心

学生24小时在校,施晓燕就成了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班主任,她对工作的热情,坚守,敬业也时刻感染着学生,感染着自己年幼的孩子。教育的魅力不止在当下,而是浸润在学生一天天的改变里,学生在周记里写到:“每次我想偷懒时,看到在忙碌的施老师,我就觉得不好意思了……”

8.jpg

她用课余的时间带着这批大山里的学生去外滩,去一大会址,去城隍庙,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行走的课堂里去感受上海的昨天,认识上海的今天,更勇敢去畅想上海的明天,去感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她在班级里设置读书角,进行“温馨教室”布置,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增长见识,也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有学生觉得文化课无用,她及时开展“有用“与”无用“的讨论,在辩论中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不仅在于当下,也不仅只是技能的摄取,更是未来成长的知识储备。

她陪着学生参加网球大师杯的志愿者活动,陪他们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酒店,让学生对专业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对岗位有了直观的认知。她组织学习互助小组,一起学习食品雕刻、果酱画、普通话……同学们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督促,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共同成长。她总告诉学生,小步走,持续走,终能实现目标,学习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够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9.jpg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这些年,她也未曾停下过自己追求的脚步。全国温暖工程优秀项目负责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背后是她不懈地努力,但施晓燕老师总是把自己的付出轻描淡写的带过,而将这些成功归功于学校的帮助,中职班主任基地的打磨,学生的信任,她说:”为人师,当以身作则,而不断进步的过程是她身为教师应该做的,希望能够带给学生更积极更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们也能对职业充满认同感。”

当学生从当年的“山里娃”变为今天的“职业人”,毕业后许多毕节的学子选择回到家乡,传承施晓燕老师的“衣钵”,在当地从事职业教育教师或讲师等工作。施晓燕老师用爱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如今,他们犹如星星之火,用所获得的爱和教育反哺家乡的职教事业,点亮他们的学生。

“教育薪火,代代相传”不仅体现在施晓燕与毕节学子的互相成就中,也映照在她与母亲的关系里,学生的成长激励着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而母亲的从教经历在她心里下希望的种子,对于“教书育人楷模”这一称号,从小在中师大院长大的施晓燕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她认为教育是“点燃”和“激发”,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学生的成长路上,老师要懂得立足孩子的未来,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他们身处最好的时代,要学会努力奋斗,学会珍惜学习的机会。

10.jpg

作为上海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导师,施晓燕还几赴新疆、甘肃等地进行教育帮扶。现如今,她已在云南拉祜族自治县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支教任务,在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她一心希望能为当地孩子做更多,让云南的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未来学有所成之时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11.jpg

这十多年,她陪着毕节的学生们从乘坐绿皮车开始逐梦之旅,用她的坚韧、智慧、爱心陪伴着学生们成长,未来她也将继续带着教育的初心引领学生真情感恩国家,立志回馈社会,书写别样的教育人生。

相关主题: